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廣。彩調劇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采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采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采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歷史沿革
早年,廣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燈一類歌舞,但并未形成為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遷徒貴州北部各縣,將調子(湖南南部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期間又吸收了廣西桂北民歌、小調而逐漸豐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戲又有別于花鼓戲的彩調劇。
清道光年間,調子藝人就在桂北各縣及桂南的新寧州(今扶綏縣)開館授藝,以傳授和演出調子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并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 調子戲 漸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出江湖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一專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間游走巡演。通過他們在游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討學錢》、《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一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一批彩調劇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藝人輩出,如 “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吳老年、潘發甫、梁如山、劉芳四; “鬼臉王”周朝綱; “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彩調藝術在這一時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后, 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臺,“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臺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臺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余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后,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于衰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干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 《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并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 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丑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還吸收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丑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劃漿、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各行當的亮相也稱“亮臺”,作多達十余種。有臺角亮相、開扇亮相、抬扇亮相、壓扇亮相、側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雞獨立、伏虎臥龍、醉仙臥枕、回頭望月、秋波回顧等。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當。
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丑行應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妝涉嫌丑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斗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丑行
分正丑、爛丑、褶子丑三類。
正丑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丑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長衫丑,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繡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劇目較多。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京劇知識:京劇四大名旦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的丑行有哪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的花臉有哪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旦行有哪些中國戲曲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