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平面設計 > 設計理論 >

色彩的理性認識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時間:2006-04-17
一、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人對眼睛視網膜接收到的光作出反應,在大腦中產生的某種感覺。
眾所周知,我們所見到的大部分物體是不發光的,如果在黑暗的夜里,或者說是在沒有光照的條件下,這些物體是不能被人們看見的,更不可能知道它們各是什么顏色。
人們之所以能看見色彩,是因為來自發光光源,如太陽、電燈光、燭光、火光等;或是發光光源的反射光,即發光光源照射在非發光物體上所反射的光,如月亮、建筑墻面、地面等,再散射到被觀察物體上所致。由此可見,光和色是分不開的,光是色的先決條件,反映到人們視覺中的色彩其實是一種光色感覺。
二、光
雨過天晴后的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也許正是啟發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色彩的成因,揭示光色原理的起因。1666年牛頓在劍橋大學的實驗室,把太陽光從一小縫引進暗室,通過三棱鏡后,在屏幕上顯現出一條美麗的彩帶,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光,這種現象稱作光的分解,形成的彩帶
即光譜。光譜現象的出現,說明太陽光是由光譜中的色構成的。光從空氣透過三棱鏡再到空氣,在不同的介質中產生兩次折射,由于光波的長短不同,三棱鏡各部位的厚薄不同引起的時差,經過折射的作用,將太陽光分解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光,如果在光線分散的途中加一塊凸透鏡,,使分散的光線集中,集中的一點又成為白色光。經三棱鏡分解過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任意一束色光再經三棱鏡不能再分解,投射至屏幕上仍是原來的色光。含有紅、橙、黃、綠、青、藍、紫所有波長的色光叫全色光。含有兩種以上波長的色光叫復色光。只含有一種波長的色光叫單色光。簡單地說,光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電磁輻射能。我們肉眼所能看的光線稱為可見光。可見光的振幅大小產生明暗的變化,光波的長短產生色相的區別,光波長在400~700毫微米之間的為可見光,即用三棱鏡分解太陽光形成的光譜,紅色光的波長最長,紫色光的波長最短,相應地在色彩中,紅色傳遞的訊息最遠,而紫色傳遞的訊息最近。因此波長在400毫微米以外,可使人體皮膚變黑的光線稱之為紫外線,波長在700毫微米以外,能產生熱量的光線稱之為紅外線。另外,在不可見光中還有可以透過物體(金屬除外)的X光線、迦瑪線、有輻射作用的電磁波等其他射線,這些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光,要通過儀器才能觀測。
三、色
1.關于"固有色"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我們認為顏色是有物質性的,即"固有色"是存在的、不變的。春天的樹葉是綠色的,雪是白色的,小王的手套是黃色的,我新購的一件新衣是粉綠色的,這些顏色的確定當然是以標準日光的照射為前提。
有趣的是,當光源改變為人工燈光、月光、星光,或是將這些物品放在柜子里時,一般并不會認為它們的顏色也隨之改變了。在偏黃色光的自熾燈下觀察白天日光下看慣了的物體時,我們差不多總要按同樣的方式來感覺其顏色。夜晚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將身穿白襯衫的人說成是穿深灰色的襯衣,即使在紅燈照射下,看到的雪仍是白色。這種習慣性的色彩認識,稱之為色彩恒定性。
固有色是存在的,顏色是物質的一種不變性質,這一觀點滿足了日常生活中許多實際需要,在科學和技術上也有不少實用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設計上,這一觀點并不總能令人滿意。例如,我們取明度相同的兩張紙,在紙的中心各涂上直徑5cm的圓形綠色塊,如果這兩張紙一張是中性灰色,另一張是紅色,那么涂上去的兩塊綠色看起來就不會有相同的綠色感,這種視覺現象稱為同時色對比。顯然,為了正確地辨別物體的顏色,須在特定的條件下觀察物體。
有關物質的顏色與光的顏色的這些觀點,和認為太陽每天升起又落下的觀點一樣,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是根本錯誤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必要認為它們是正確的。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來自以往經驗中的色彩印象來表達某一物體的色彩特征,就像在繪畫中固有色的特征也具有很大的象征意義和現實性的價值一樣,當畫面的色彩以固有色的關系存在時,往往給人以現實主義的印象,而某種固有色被單獨抽取出來使用時,會具有象征的意義。如綠色是春天、農作物和樹葉的色彩,因此它常常被作為和平的象征用在許多具有象征意義的設計中,在具體的實用設計中,例如,咖啡的外包裝盒的設計上,用上咖啡的固有色是非常必要的,這樣能引起觀者對咖啡香味的聯想,并產生想喝它的欲望。若是咖啡的固有色用在椅子汁、綠茶或牛奶的外包裝上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因此,對固有色這個問題的認識要掌握相應性,不可一概論之。
2.物體色的可變性
說到色肯定是離不開說光的,物體色的不可確定因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光源照射而形成的。從純物理學的角度分析,物體本身并沒有色彩,但它能通過對不同波長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等,顯示出光源色中的某一色彩面貌,即物體色。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人工光源環境中進行色彩寫生繪畫,或是做有色彩的設計工作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普通白熾燈光下的物體都帶黃色,熒光燈下的物體則偏青色。當你將在這樣的光源下完成的作品拿至天光下再看時,也許會大吃一驚,色彩所出現的偏差會很大,與你想要的色彩可能是兩回事,這是因為你對色彩的標準介定往往是以中等亮度的天光色,即含有紅、橙、黃、綠、青、藍、紫所有波長色光的全色光下為依
據的。在全色光下,我們看到擰橡是黃色的,這是由于擰橡表面吸收了除黃色之外的其他色光,而主要反射黃色單光所致。黃色便成了該物體的本色或主色,即常言"固有色"的概念。從本質來說,擰橡在反射黃色光之際,也反射其他色光,只不過其比例居次要的位置而已。如果物體顯出白色或黑色,那是因為它們反射了大部分色光或吸收了大部分色光,倘若物體色反映出灰色外觀,則為反射與吸收各半的結果,正象上面說到擰橡的色彩表象一樣,絕對的黑、白物體色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們在反射與吸收色光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反射著其他色光,在這些顏色中,常帶有變幻莫測的色傾向。因此,在印象派畫家們的眼中,物體色是時間性、地域性、光照度、光色度,心情指數的瞬息體現,在他們的畫面中我們看見的是流動的光、閃爍的影,是色彩科學的繪畫演繹。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確立了科學的素描造型體系,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中,那么,印象派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它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人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的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
一向重視"真色"表現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指出"沒有一件物體能夠完全展示其本來顏色",只不過由于時代與科技的局限,他還不能為此作出符合物理邏輯的科學評說,但藝術家的敏銳性與靈慧則使他對此有所洞悉以上所述,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物體本身并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色彩,形成物體色的主要因素取決于光照及物體對光照的吸收、反射、透射現象,另外決定物體色性質的還有物體的分子結構、物體的性質、光線的性質、物體表面特征、觀者當時的心情因素等,但光源色是決定物體色形成的第一要素。一般情況下,物體色的形成都是指以日光光源即全色光(白光色)為前提的,否則,物體色的顯現就會非常不同。例如,紅旗在日光下顯紅色,在紅色光中會顯更紅的紅色,在黃色光下會顯橙色,在藍色光下會呈顯出紫色,而在綠色光下則會顯出黑灰的顏色來,這是因為紅色表面由于沒有紅色光可以反射而又把綠色的技照光吸收掉,因此紅色在綠光的照射下呈黑灰色了。又如,白紙的表面,若拿紅光去照,便反射紅光而呈紅色;若照以藍光,則呈藍色;若照以黃光;則呈黃色;若照以全色光(白光)則會是白色。這是由于白紙平均地反射各色光的緣故。物體吸收了射來的光線,不能照原來能量反射出去,光色就暗了,這樣就形成了灰調,越吸收得多,灰調越暗,當然,這與光源的強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它會使物體色產生改變。如擰橡在標準日光照射下呈現正常的黃色;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下會是淡淡的粉黃色,而在較弱的日光照射下會呈顯偏綠的深黃色。由此可見,光源色及光源照度是物體色產生變化的原因。
這樣,我們知道了在一定條件轉變下,物體色是可變的,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們從事美術設計工作的人來說幫助很大。
如在商品陳列或宴會的布置上,就必須考慮到光對物體色的影響,光用得恰當會使物體增色;用得不當,會毀壞商品或食物的形象。例如,我們不能在肉類食品柜臺的上方使用冷綠色的燈光或是天花板,這類光源色或反射光會使新鮮的肉顯出灰暗的色彩,讓人感覺肉已變質了。在櫥窗設計中商品色彩搭配得當,背景襯色合理,在此基礎上,必須充分考慮光源強度、光色等顯色的問題。在家居室內設計中,若是在藍紫色的環境中配以橙紅色的光,這真是難以設想,叫人無法接受。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3.無彩色與有彩色
無彩色是黑色、白色及二者按不同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深淺各異的灰色系列。從物理學的角度上來說,當光源、反射光與透射光在視知覺中并未顯出某種單色光的特征時即為無彩色系列,無彩色系列給人的印象是表情深沉、抽象、缺乏生命力的色彩效果。有彩色是指可見光譜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基本色,及它們之間的混合色,即視覺能感受到某種單色光的特征,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有彩色系列,這些色彩往往給人以相對的、易變的、具象的心理感受。無彩色系與有彩色系形成了相互區別而又休戚與共的統一色彩整體。
四、色彩視覺生理特征
有時候,人的眼睛感覺到的色彩未必與客觀存在的物理光色相符,這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當眼睛接受光刺激時,眼睛的生理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眼睛及光色感覺系統有著一些特有的生理現象。作為專業人員應了解這些特有的生理現象,并學會利用它們,以求得自己所需要達到的色彩效果。
1?明暗適應..
感覺器官受到刺激,使感受起變化的過程和變化的狀態叫做適應。視網膜上有感光度不同的兩種接受器,所以眼睛有著能適應視野的亮度變化而自動調節感光度的功能。明暗適應,也稱為"光量適應",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見的視覺感知狀況。當明部視覺向暗部視覺發生突然變化時,在此瞬間內是什么也看不見的。有一種現象我們經常遇到,坐在陽光下看書時,突然把視線移向黑暗的房間,感覺是一片漆黑。當我們突然進入正在放映的電影院里時,周圍什么都看不見。夜晚如果將房間里亮著的燈光突然關掉,一時間,眼前會呈現黑糊糊的一片,要經過一段時間眼睛才能慢慢看見周圍的物象形、色特征,這就是視覺的"暗適應"。當暗部視覺向明部視覺發生突然變化時,瞬間內會感到晃眼眩暈。例如,當晚上睡覺時,臥室內的燈驟然打開,你的眼前就會是白晃晃的一片,但稍后就能清楚地辨認室內的各種形體與色彩,這一由暗至明的視覺過程稱為"明適應"。暗適應于初期感受提高較快,后期提高較慢,最初的15分鐘可以基本適應,半小時后,視覺感受性可提高10萬倍,達到完全的暗適應大約需要40分鐘。明適應過程,即當視覺從暗光線轉入亮光線過程時,睡孔縮小,視覺由視網膜邊緣的暗視覺轉入中央窩的明視覺,適應光線從暗到亮的轉換,從暗到亮的適應過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大約只需要1秒鐘左右。在視網膜上,有兩種感色細胞即椎體細胞與桿體細胞。椎體細胞密集在視網膜的中心部位,呈黃色,稱為黃斑,黃斑中心凹陷,稱為中央窩,是視覺最敏銳的部分。椎體細胞在光線明亮的情況下,可以分辨顏色細微的變化,辨認物體的細節。離開中央窩,椎體細胞的數量急劇減少,視覺敏銳度也隨之降低。由于視網膜中央椎體細胞適應明亮條件下的視覺,因此稱為"明視覺"。桿體細胞只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起作用,并且只分辨明暗,不分辨顏色。在中央窩處,幾乎不存在桿體細胞,離開中央窩,桿體細胞急劇增多,由于視網膜邊緣的桿體細胞適應暗光條件下的視覺,因此稱為"暗視覺"。假如一個人視網膜的椎體細胞發生障礙,他就患了日盲癥,同時也是全色盲;如果桿體細胞發生障礙,他就患了夜盲癥。有些動物的視網膜上只有桿體細胞,它們只能在夜間活動,被稱為"夜視動物",夜視動物的眼睛一般不能分辨有彩色,它們的世界是無彩色的。當光線暗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眼看不到光譜上的各種顏色,而只能看到明暗不同的黑白灰層次。我們觀察物體時,如果把眼睛瞇起來,遮擋一部分進入眼睛的光線,物體的顏色及細節特征會減弱,而明度變化依舊存在。在描繪物象的大體明暗色調時,作畫的人常把眼睛瞇起來,排除顏色的細微變化,以便于判斷對象明暗色調的整體層次。由于紅色光對于桿體細胞不起作用,桿體細胞內的視紫紅質不會被紅色光破壞,因此紅光不阻礙桿體細胞的暗適應過程。一個人視覺的椎體細胞接受的是紅光剌激,然后突然轉入黑暗的光線,此時他的視覺感受仍能保持平衡,不需暗適應的重建過程,此原理適用于X光檢查的暗室工作用光,夜間的信號燈等一系列需要暗適應的紅光照明。
乘汽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會看到隧道里的照明裝置有兩種。一種在出入口附近沒有照明光,而在中間部分卻集中著許多燈光。這是為了使白天隧道里的照度能盡量均等而進行設計的。這一類型在老式短程隧道中較多,但大部分新建的特長隧道,出入處則裝有大量的照明光,而在中間部分減少其數量,這就是考慮到"明暗適應"而進行設計的。在房子中,有些房間暗得即使是白天也必須開燈,這種生活空間的明暗適應過于強烈,固不方便使用。
2.色彩適應
帶著有色眼鏡活動時,開始的一段時間可感受到鏡片的藍色、棕色或綠色對所見物象的色彩影響,過了一陣之后鏡片上的顏色在視覺上消失。
在白熾燈的黃色光線下,只能在剛開燈后不久的時間里感受到光的顏色,一會兒這種黃色即自然消失。在黃色燈光下,白紙看起來還是白的,對物體恢復了日光(白光)下的感覺。人眼對環境顏色刺激作用下造成的顏色視覺變化,是視覺對顏色光的適應所致,被稱為"色彩適應"。通常,色彩視覺的第一感受時間約為5~10秒鐘,過了這段時間"色彩適應"開始起作用,這種習慣性地把物象色彩恢復到白光原始面貌狀態的本能與"色彩恒定性"或說是"固有色"的概念有直接關系。
色彩恒定性、固有色的概念是有作用的,可以使視覺避免被光源色造成的物象色的物理性質所蒙蔽,而始終能夠充分把握物體色的真實屬性。
人眼在紅光、黃光、藍光下看一張白紙具有自動區分光源色與固有色的能力,這種能力使我們知道不管在什么色光照射下白紙仍然是白的,眼睛的這種色彩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等領域是有利的。而對于從事繪畫及美術設計的人員來說可就利弊皆而有之。有些表現敏銳的色彩繪畫作品是畫家在第一時間的第一色彩感覺的體現,也就是把眼睛沒適應色彩之前的感受描繪了出來。
3.色彩補償
視覺色彩補償現象也被稱為視色錯覺現象。人的視覺對色彩永遠需求一種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種顏色時,總要求它的相對補色,如果客觀上這種補色沒有出現,眼睛就會自動調節,在視覺中制造這種顏色補償。色彩補償現象在色彩藝術理論中位置非常重要,作為視覺規律,直接關系到色彩的美學問題。
①負殘像性視覺效果
視覺殘像形成的原理是因為神經興奮所留下的痕跡而引發的,是眼睛連續注視所致,所以又被稱為"連續對比"視錯覺。
視覺負殘像現象,指在停止物體色或光色的視覺刺激后,視覺仍然短暫殘留與原有物體色或光色成相互補充色映像的視覺情況。在白或淺灰色背景上放上一塊單色圖形,注視一陣后,將視線移開,背景上就會出現原來顏色的互補色圖形,紅色的負殘像是綠色,黃色的負殘像是紫色,藍色的負殘像是橙色,明色的負殘像是暗色,暗色的負殘像當然就是明色了。
當人對某一顏色光已經適應之后,突然轉入其他色環境中,對后者的顏色感覺趨向上一次色光環境的補色,例如,從充滿紅色光的舞臺環境進入日光(白光)環境,會感覺周圍所有的物體顏色都帶有綠味。這種視覺現象是光色適應后視覺變化引起的色彩錯覺,也稱為負殘像性視覺效果,不過這種視覺效果停留時間一般很短,它們在藝術上的運用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同時性色彩效果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安置在一起的色彩搭配,每一種色的純物理性質在視感覺中有所改變,色彩并置得當則可交相輝映,從而使整個色彩組合仿佛是一部絕妙的交響樂。當我們在黃底色上放置白色塊時,白色塊會帶有紫味;在紅色底上放置灰色塊時,灰色塊會呈現出微微發綠的現象;在藍色上放灰色塊時,灰色里好像加入了橙黃色;如果是紅色與綠色置在一起看起來就會紅色愈紅、綠色愈綠。高純度與低純度顏色并置在一起則會高純度顏色更艷麗奪目,而低純度顏色更灰暗退讓;當冷色與暖色參加同時對比時,冷色會令人感到消沉、漠然,暖色會讓人感覺積極、熱情;當高明度色系與低明度色系并置時,高明度色更為明亮,低明色則更加黑暗。一般說來,色彩對比關系越強烈,其異化性的色彩效果越明顯。另外,當色彩的對比關系較微弱時,其同化性的色彩視覺效果就會顯現出來,例如,在代表春天顏色的粉藍色(天空)和嫩綠色(樹葉)的同時對比中,綠色中的黃色因素被相應突顯出來,它們共有的藍味被明顯的同化。所以這樣的色彩配合,最容易產生諧調、柔和的色彩效果。總之,同時性色彩效果是指人眼在同一空間和時間內所觀察感受到的色彩對比的視覺偏差現象,當異化性的色彩效果明顯時,其視覺色偏差越強烈,特別在色彩并置的交接處表現得更為明顯。
标签:色彩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