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測光表時的曝光:“晴天 f/16”法則
內置在相機里通過鏡頭進行測光(TTL:through-the-lens)的測光表使我們進行的攝影工作簡化了很多。實際上,我們非常依賴于這種測光表,如果沒有它,當各種事物出現在我們的鏡頭前時,我們會感覺到有些迷失方向或混亂。我知道,有一些攝影師可以憑經驗比較準確的估算出正確的曝光參數,他們也為他們的這個能力而自豪,但我不是這種人。
然而,在一種情況下,正確的曝光參數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那就是當你在明媚的陽光下進行攝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遵循我們稱之為“晴天f/16”法則的一些規則:在明亮的太陽光底下(高空無云,沒有薄霧,沒有空氣污染),大概從日出以后的幾個小時開始直到接近日落前的幾個小時,對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的正確曝光值近似接近于,用底片ISO做為快門速度,同時把光圈設置為f/16時的曝光量,或者是其他任何等同的曝光參數。呵呵,這樣說有點太空洞了,讓我們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這些規則。
首先,“晴天f/16”僅適用于明亮的、直射的太陽光線,而不適合凌晨或黎明的太陽光,也不適合薄霧或陰天的光線。而且這個法則也不適合在北美地區深冬時使用,因為這時的太陽離地平線很近,光線很低。“晴天f/16”也不適合拍微距,因為許多鏡頭在近距離對焦時有效光圈的大小都會發生改變。理論上,光圈f值只在無限遠處是準確的,相同光圈下,當焦點移近時,焦點處進入鏡頭的光線也會減少。不過通常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你的TTL測光表已經把這個變化計算進去了。但是,“晴天f/16”法則是不用測光表時的曝光值,所以當這些條件變化時,這個法則就不靈了。而且這個法則只適合應用于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太陽光從高于你的肩的高度直接照射到被攝物體上)。所以,在夏天的正午,此時太陽是從頭頂直射下來的,只有當你想從上往下拍攝你的雙腳時,才可以應用“晴天f/16”法則。如果你想在此時象往常一樣拍攝,那你就需要修改“晴天f/16”法則的參數以適應側面光照的曝光需要,后面我將簡短的介紹如何進行修正。
還有,這個法則只對均勻(average)色調的被攝對象有效,太亮或太暗物體都會出問題。其實大多數被攝物的色調都是很均勻的,用攝影師的話說,都是“中間的”(middletoned)。我個人不大喜歡“中間的”這個說法,因為當我們討論色調時,有太多的攝影師使用“中間灰”(middletone gray)這個詞,但我們并不是在討論黑白攝影。因此我用“中等的”(medium)這個詞來代替。這樣就可以說“中等綠”、“中等紅”、“中等藍”等等。(譯注:這幾個詞:average,middletone,medium實在把偶搞的一頭霧水,不知道怎么翻比較合適,其實表達的應該就是18%灰的概念)
別忘記的是,當使用“晴天f/16”法則時,不是一定要使用ISO值做為快門速度和f/16,還可以是用其他等效的曝光參數進行曝光。而且這個法則中沒有提到使用的地點。我就曾被人問過在山頂是否可以使用“晴天f/16”法則。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太陽離我們有93,000,000英里遠,我不認為當我們走近太陽10,000和12,000英尺時,會對“晴天f/16”法則有多么大的影響。
現在讓我們假設用的是ISO100的底片,使用“晴天f/16”法則,正常條件下的曝光參數是1/125秒和f/16或其他等效的值。在明媚的陽光下,沒必要只使用1/125秒和f/16,還可以使用1/250秒f/11,1/500秒f/8,1/1000秒f/5.6或1/2000秒f/4。使用慢速的快門速度,可以使用1/60秒f/22或1/30秒f/32進行拍攝。這些曝光參數都可以讓相同數量的光線到達底片。如果使用ISO400的底片,那就要從1/400秒f/16開始,如果使用ISO25的底片,那就是1/25秒f16,……等等。
相同的曝光意味著有相同數量的光線照射到底片上,所以可以根據拍攝環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曝光參數實現相同的曝光。你是否需要使用高速快門捕捉瞬間動作?或者需要小光圈來實現比較大的景深?如果你正在用ISO50的底片拍攝一只奔跑的鹿,你還會使用1/50秒f/16的參數嗎?在你不假思索的說“不”之前,請先仔細思考一下。在那種情形下真的只有一種曝光組合是正確的嗎?難道你不喜歡用模糊的畫面來體現運動的感覺嗎?在任何情形下,光圈和快門組合的正確與否決定于你希望拍出什么樣的照片。曝光是否正確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拍攝野生動物時,你會用你最長的鏡頭,并且更多的時候是調整合適的快門速度以便捕捉瞬間的畫面。但是從f/16開始,計算光圈應該開大幾擋以配合快門速度才合適是很費時的,不過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等同于“晴天f/16”法則,可以使用我稱之為“快速f/5.6”的法則來實現和“晴天f/16”相同的曝光量:把你使用的底片的ISO值后面加一個零作為快門速度,光圈使用f/5.6。例如使用ISO100的底片,“晴天f/16”使用1/125秒f16,“快速f/5.6”使用1/1000秒f/5.6。它們是一樣的嗎?通過換算,會發現它們有相同的曝光量。在拍攝動物時,這個方法用起來很方便,因為可以少計算很多數,而通常這時候你用的光圈也都在f/5.6附近。
順便說一句,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這個估計的曝光值是針對正面光照的被攝物體的。對于側面光照的物體,應該比基本的曝光值開大一擋;對于背面光照的物體(逆光)應該開大兩擋;對于整個畫面構圖中都是顏色很淺的物體,應該縮小一擋;對于顏色很深的應該開大一擋。不過要記住,這些估計的曝光值只在沒有測光表的情況下使用,它們不適用于使用TTL測光表的時候。
下面來個實驗:晴天在佛羅里達,在側光情況下拍攝白鷺的大特寫,應該如何估計正確的曝光值?你應該可以估算出正確的結果。因為我們會使用一個長焦鏡頭,所以使用“快速f/5.6”法則。縮小一擋曝光以記錄白鷺身上白色的細節,因為側光所以再開大一擋,現在又回到了“快速f/5.6”的曝光值了,這就是我們估計的曝光值。現在讓我們再試著在9月份的大晴天里,到黃石公園逆光拍攝深褐色的野牛。我們拍的野牛是不怎么走動的,所以我們使用“晴天f/16”法則。因為是深色對象,所以開大一擋;因為是逆光拍攝,所以再開大兩擋。這樣一共開大了三擋曝光值(從f/16開大到f/5.6)。當然你也可以開大或縮小光圈或快門的組合,以挑選一個你認為合適的曝光參數。
雖然你不會總使用這些估計的曝光參數去拍攝照片,但“晴天f/16”法則是個很有幫助的參考。你可以經常使用這個法則來檢查你的測光表的讀數,因為這個法則提供了一個已知的曝光基準。如果你在明亮的太陽下拍攝,你的測光表的讀數應該和“晴天f/16”法則是相近的,除非是有什么東西出了問題。是不是相機的電池快沒電了?或者是你忘記把濾鏡從鏡頭上擰下來(例如,使用偏振鏡一般需要開大兩擋曝光)?當在明亮的光照條件下拍攝時,例如在佛羅里達拍鳥或在肯尼亞拍野生動物,最好把相機的曝光參數預先設置為估計值,這樣就可以應付一些突發的事情,有利于抓拍。
使用“晴天f/16”法則還會遇到一個問題,你需要知道如何把鏡頭的光圈設置為f/16。這看似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對有些鏡頭來說并不容易。現今的許多變焦鏡頭都使用一種稱為“可變光圈”(variable aperture)的設計,當鏡頭變焦時,實際光圈大小也跟著改變。這些鏡頭用兩個f值標記它們的最大光圈值,例如Nikon 28-105mm f/3.5-4.5或Canon 35-350mm f/3.5-5.6。如果要實現恒定光圈,當鏡頭焦距改變時,光圈也必須作相應變化。如果光圈保持物理大小不變,那當鏡頭變焦時,光圈f值就會發生變化。對于大多數可變光圈的鏡頭,鏡頭上標記的光圈值只在短焦一端是正確的。對于老式的相機,或者只用鏡頭短焦一端使用“晴天f/16”法則,或者隨著鏡頭變焦推測合適的光圈值。我之所以稱一些相機是“老式的”,因為許多新型號的相機可以通過電子控制的方式設置光圈值,或者是有這個可選的功能。所有的Canon鏡頭都是以這種方式工作,Nikon鏡頭既可以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用機械方式設置,也可以使用相機機身上的指令轉盤以電子方式設置。當使用電子方式設置時,你設置的光圈值就是實際的光圈大小,只有長焦端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是個例外。
讓我們使用Nikon 28-105mm的鏡頭說明上面講述的現象。當光圈開到最大時,鏡頭焦距由28mm變焦到105mm,光圈大小也會從f/3.5變化為f/4.5。這里有2/3擋的變化。這個2/3擋的變化同樣會發生在最小光圈時。在28mm端,最小光圈是f/22;而在105mm端,是f/29。如果使用電子方式在f/4.5和f/22之間設置光圈值,當鏡頭焦距變化時,光圈會保持恒定不變。綜合上面的事實,如果在使用電子相機和變焦鏡頭時使用“晴天f/16”法則,應該避免使用最大或最小光圈。只要使用中間的光圈值,就不會對“晴天f/16”法則的應用有任何影響。
順便說一句,如果以前從來都不知道有估計曝光和“晴天f/16”法則這回事,那你真的是錯過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如果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請查看富士或柯達膠卷包裝盒里印刷的內容。
景深和快門速度
所有的野外攝影都會有一些需要折中的情況發生。你在拍攝時使用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必須依據很多的實際條件來決定:你正在拍攝的是靜止的風景還是奔跑的動物?被攝對象有沒有因為風吹而晃動?你用的鏡頭有多長的焦距或放大倍率是多少?你希望你的照片最終成像有多銳利或者有多柔和?沒有一個合適的答案可以同時解決上面所有的問題,必須根據你對照片最終的期望而選擇合適的步驟進行拍攝。
最先應該做出的決定是,你該選擇什么樣的快門和光圈組合。你是需要拍攝運動的瞬間(使用快速快門和大光圈)還是要需要使用大景深拍攝(通過使用小光圈和慢速開門實現)?“景深”是指在照片中焦點附近成像清晰的一個區域。
理論上,任何被攝物體只有一個平面是處在最佳的焦點位置:鏡頭焦點所在的那個平面。但事實上,在這個焦點平面前后兩邊一定范圍里仍可以得到清晰銳利的成像。當超出這個相對銳利的范圍時,不論在焦點平面的哪一邊,成像的銳利程度都會下降。
這個成像銳利的區域,也就是“景深”的實際大小由四個因素來決定:
1.拍攝時的實際光圈大小
2.使用的鏡頭的焦距長短
3.被攝物體的大小
4.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個因素是如何影響景深的。對于所有鏡頭,當收縮光圈時,景深就會增大。相反,當開大光圈時,景深會減小。在同一個鏡頭上,相對于f/2、f/2.8和f/4,把光圈設置為f/16、f/22和f/32可以達到最大的景深。光圈的孔徑越小,景深越大;光圈孔徑越大,景深越小。
如果你在同一個地點重復拍攝同一個物體,無論在哪個給定的光圈f值時,當鏡頭的焦距增加,景深都會減小,反之亦然。舉個例子,如果你把一個28mm的廣角鏡頭換成200mm的中焦鏡頭,即使在中焦鏡頭上使用與廣角鏡頭相同的f值,仍然會得到比廣角鏡頭小的多的景深。在更換鏡頭同時,在照片里被攝物體的大小也會改變。因為沒有改變拍攝位置,所以照片的透視效果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因為使用了更長焦距的鏡頭,在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更大的被攝物體。現在通過取景器,你會看到比使用廣角鏡頭時更少的景物,但此時你失去了原有的景深。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獲取放大倍率,而損失了景深。
上面的說明也解釋了第3點。對于任何確定的鏡頭和確定的光圈f值,當縮短從鏡頭到被攝物體的距離時,景深也同時減小。當你離被攝物體越來越近時,通過鏡頭會看到更小的景物。我們假設你正在拍攝山坡上的樹和花叢。可以用任何鏡頭來拍攝,假設我們用一個35-70mm的變焦鏡頭的70mm端和f/16拍攝,這時的景深大概有幾百碼。現在我們移動位置,離的更近一些,以便仍然用70mm和f/16拍攝一棵單獨的樹。現在景深就要用英尺來衡量了(1碼=3英尺=0.9144米)。讓我們再移近一些,以便用70mm和f/16來拍攝那棵樹上的一個枝杈,此時的景深要用英寸來計算。繼續靠近,當我們用相同的焦距和光圈拍攝樹下的一朵鮮花時,此時的景深就要用幾分之一英寸來度量了。再一次說明,我們為了獲得更大的圖像而損失了景深。
但是,如果保持被攝物體的圖像大小不變,不論使用什么鏡頭,只要光圈大小相同,都會得到相同的景深。也許你曾經聽說過一種說法,廣角鏡頭有比較大的景深,望遠鏡頭有比較小的景深。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準確。當拍攝位置不變時,廣角鏡頭可以比望遠鏡頭拍攝更寬的視角,而望遠鏡頭只能拍攝其中的一部分。這就是第二點中所說的。但是當被攝物體的畫面保持不變時,在相同的f值下,所有的鏡頭都產生相同的景深。用50mm鏡頭拍攝一張照片,然后后退4倍于鏡頭到被攝物體的距離,這時你可以使用200mm的鏡頭拍攝到相同畫面的被攝物體(此時焦距是50mm的4倍)。如果兩個鏡頭的光圈設置的一樣,那這兩張照片的景深就是一樣的。如果再向后退一倍的距離,使用400mm的鏡頭和相同的光圈值,同樣可以拍出相同景深的照片。如果站在用50mm鏡頭拍攝照片的位置,向前走近一半的距離,使用25mm的鏡頭和相同的光圈,景深仍然不變。這些照片看起來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由于鏡頭的視角不同,而導致背景的幅面不同,而且透視效果也不同,但所有照片中的景深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你是需要大的景深還是需要高速的快門速度?在許多情況下,曝光參數的設置必須在你希望的成像結果和拍攝環境的影響之間做出折衷。也許你喜歡使用f/22拍攝風景,但結果是你必須使用比較慢的快門,從而使被風吹動的草叢變得模糊。或者,你喜歡使用至少1/500秒的快門拍攝鳥的瞬間動作,但結果是因為景深很小的原因而導致只有鳥的頭在焦點范圍內。折衷,再折衷……但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后再作出決定。一般來說,在拍攝風景時,需要先選定合適的光圈以獲得合適的景深,然后再確定相應的快門速度。因此風光攝影可以被認為是光圈優先的情形。對于拍攝動物,需要先選擇需要的快門速度,然后確定光圈大小。因此動物攝影需要使用快門優先的思考方式。
沒有哪一個快門速度或光圈大小能適合所有的拍攝情況。我曾經聽說一些攝影師主張始終使用鏡頭的最小光圈拍攝風景,因為可以獲得最大的景深,但是我非常不同意這種觀點。要根據你希望的景深大小選擇合適的光圈f值。無論何時,都沒有必要把光圈縮小到以至超出了你的需要。如果1/60秒和f/11的曝光值產生的景深已經可以滿足你的需要,繼續把光圈收縮到f/32反而會增加使照片模糊的可能,比如相機或被攝物體的輕微晃動等等。事實上,通常對于任何鏡頭,只要把光圈值比鏡頭的最大光圈收縮兩擋,就可以得到最銳利的成像。但是如果這個光圈不能產生你需要的景深,那為什么還要什么它呢?使用現代的鏡頭和底片,在任何f值其實都可以得到你希望的成像結果。當討論如何使照片更清晰時,使用一個穩定的三腳架比收縮光圈更有用。
在沖洗出底片前,我們是無法看到快門速度造成的效果的,但我們可以“看”到景深的效果。正常情況下,當通過取景器取景時,不管你設置的實際光圈是多少,我們看到的都是在最大光圈時的景深效果(譯注:這只適用于單反相機,旁軸取景相機是看不到景深效果的)。這可能會產生誤導作用。因此,對于一個嚴謹的攝影師,我不會去購買任何一部沒有“景深預視” 功能(可以通過鏡頭看到光圈收縮后景深效果)的相機。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希望能夠看到在底片上的成像結果究竟是怎樣;也希望能夠看到景深效果以選擇合適的光圈;并且希望控制整個攝影過程。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利用線條,讓我們的照片攝影學堂2019-03-20
如何利用 Lightroom 調出一張攝影學堂2019-03-20
黑白還是彩色?街頭攝影攝影學堂2018-12-18
拍出電影感的人像要注意攝影學堂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