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揭曉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字母聯接

作者:陳漢聰 來源:www.logosky.com 時間:2016-02-23

 

原標誌                                                                          新標誌

位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成立於1870年,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共設17個管理分部,共收藏了包括世界各地五千年的超過二百萬件的藝術藏品。該館以其藏品豐富、規模宏大而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極高聲譽。近日,設計公司wolff olins為該博物館設計了新標誌,新形象及品牌系統將於2016年3月1日正式推出。

據設計公司介紹,為了此次品牌形象更新,他們已經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多個部門合作了兩年半,在品牌發布之際,他們也詳細談到了這個品牌的設計過程:

對觀眾的調查顯示,博物館橫跨五千年的藝術品在廣度上及深度上都是一筆巨大的資產,但這也是一種挑戰——很多觀眾認為博物館過於龐大,置身其中往往有迷失感。所以設計部門與博物館的團隊認為,博物館對觀眾應該更加開放及更易體驗。三個不同地點的場館及在線資訊應更具有統一性。同時我們認為,品牌視覺形象應該體現博物館的一種聯接及對比的視覺語言——粗壯與優雅、現代與古典、親切與博學。同時,在早期我們就決定采用該博物館的通用叫法“The Met”,並將該名稱作為該館的品牌形象。

該獨特的品牌形象靈感來源於“聯接”——幫助觀眾將不同時代、文化與藝術品的各種思考連接起來。字體采用連接的設計,既包括襯線體的連接,也包括了襯線體與非襯線體的對比,這使到整體形象具有古典與現代的氣息,也呼應該館五千年的藝術品。

 

 標誌大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三個不同地點的展館,除了第一個位於第五大道的主館外,還有布勞耶分館(Breuer,由建築師Marcel Breuer設計)及修道院藝術博物館(Cloisters)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品牌形象更新,對於紐約市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機構的品牌更新,也是一個精神符號的更新。在談論這個標誌時,我們先看看舊標誌,舊標誌是於1971年使用,其字母形態來源於一本1502年出版的舊書上刊登的一個M符號。這個符號,可以說帶著文藝複興的氣息(讓人聯想到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比例研究》作品),在當時的年代,也具有一種現代主義的氣息——從這個角度來說,采用這個符號來象征一種藝術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現在的角度去看這個標誌,原標誌在視覺表現力上也趨於複雜及帶些繁瑣。

 

新標誌采用THE MET,是一種大膽且具有冒險精神的做法。THE MET,這個叫法確實是“通用叫法”,但準確來說,大部分情況下隻是紐約市民的通用叫法,對於非紐約人特別是非美國人來說,並不會這麼親切地叫這個名字。但采用這個新名稱,從品牌形象的表達上來說,則非常有利:THE MET——它不是全名稱的縮寫形式,因此並不需要在品牌旁邊補充全稱,它就叫THE MET,這使到形象上趨於簡潔及清晰。

在具體的表達上,設計公司采用了字母連接來表達他們在設計過程中建立的“聯接“概念,不同時代的聯接,不同風格藝術的聯接,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的聯接,他們將”聯接“既在概念上也在視覺上表達出來。出來的效果,應該說顯得獨特而富有藝術氣息,采用了一種很典雅的襯線字體。當然,我個人會感覺整體上會缺乏一些平衡感,這是字母T惹的禍,我甚至在想在右下角加一個圓點,是不是會更平衡更理想一些。而除了主標誌的襯線體外,下方的分館名稱則采用了非襯線體,這也是設計公司所談到的古典與現代的聯接。

 設計公司也談到了標誌為什麼要采用紅色(準確來說是接近胭脂紅):因為紅色傳達激情與活力,而且在很多藝術品中都有所呈現(如下圖)——這個解釋,前半句在理,後半句是廢話。因為200多萬件藏品,你要找什麼顏色都輕而易舉。不過我個人確實也喜歡他們選擇的紅色,原因也很簡單:清晰及易於傳達。

  

下圖為地圖封圖的設計,哇,中文排第二,祖國強大了耶。

下圖為品牌系統的一些元素

 

 新品牌形象在出版物及應用物品上的展示效果

 

 

以下網站的應用效果也相當不錯,相對於目前現有的網站,其設計感是大大加強了

 據說此次品牌更新遭到了當地一些人的反對——對於已演變成一個公眾符號的標誌更新,這種反對很正常。而對於象我這樣的旁觀者,我個人並無涉及個人情感,所以純粹隻是從品牌呈現的效果來對比,新品牌無疑更具有表現力!有些人會認為這個標誌未能全面代表博物館的豐富藏品及蘊含著的人文藝術含義等等——其實我隻想說:根本不存在一個這樣的符號,通過簡單的圖形就能微言大義地傳達出五千年的人類藝術文明——標誌從來不應該承擔如此重任。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