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文化藝術 > 戲劇藝術 > 中國戲曲 >

中國戲曲劇種: 京劇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11-24







    京劇是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它形成于北京,流布于全國。歷史上曾經有皮黃、二黃、京調、京戲、平劇、國劇、舊劇等多種稱謂。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隨后傳到北京,漸及全國各地。1919年起,梅蘭芳等出訪日、美、歐洲,使京劇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一度稱京劇為國劇,梅蘭芳等在北京成立的京劇藝術研究機構叫“國劇學會”,并出版《國劇畫報》。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隨之京劇也改稱“平劇”,1942年延安成立的京劇院,當時叫“延安平劇院”。30年代,隨著話劇等新劇種的興起,又有人稱京劇為“舊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京劇之名才正式確定下來。

歷史沿革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羅羅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隨后,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合稱“四大徽班”。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嬗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涌現,徽班中皮黃并奏習以為常,據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臺班余三勝等常演的劇目,有《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等,與嗣后京劇舞臺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嬗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為譚鑫培成名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音樂、表演,到唱念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范疇。

    1860年到1949年,京劇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劇進一步走向成熟的時期。在劇目方面,從徽、漢、梆、昆等繼承下來的傳統劇目,經過演出實踐不斷加工、錘煉,更見精練。音樂方面,板式、曲調有所增益,字音、聲韻更加定型,使京劇唱腔委婉、動聽,更具特色。舞臺表演藝術方面,也較為細膩、精致,色彩濃郁。京劇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還帶有京劇前身徽、漢的地方色彩,傳到老生后三杰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時,原來那種地方色彩已逐漸融會升華,成為京劇自身的藝術特色。光緒九年(1883)起,大批京劇著名演員陸續被征為“內廷供奉”,領取一定銀米,平時在戲園演出,不定期地應召進宮當差,從而打破了乾隆以來宮廷蓄養戲班的舊制。由于皇室貴族的喜愛,既為演出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又在藝術上有嚴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較完整的劇目,并為京劇藝術的嚴格規范化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同時,宮廷演出也在劇目內容的傾向上給京劇帶來一些消極作用。

    從1917年到1937年,是京劇藝術的高峰期。劇目方面,傳統戲不斷加工、翻新,同時大量涌現新創劇目。題材范圍擴大了,表現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增多了。劇目與演員的表演特色結合更緊,出現了為某些藝術流派所特有的劇目。舞臺藝術方面,流派藝術大大發展。早先,京劇舞臺上以老生為主,老生流派比較明顯。到這一時期,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銳意革新,積極排演新戲,舞臺上出現了“四大名旦”爭衡的局面。這不僅使旦角藝術煥發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帶動其他行當,爭奇斗絕,流派紛呈。如老生行余叔巖、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新劇目,獨樹一幟,影響廣及江南各地,世稱“麒派”。武生行,楊小樓、尚和玉等與南方的李春來、蓋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鮮明藝術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臉、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輩出,京劇舞臺達到藝術高峰。

    從1937年到1949年,是戰亂中京劇隊伍分化和重新組合的時期。“八一三”以后,不少京劇演員,積極投身救亡運動。抗戰轉入持久戰后,解放區、國統區、敵占區,分別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在陜甘寧邊區和其他各個革命抗日根據地,八年間,編演了大量新歷史劇和現代戲。在國統區,抗戰開始不久,就組成了包括各戲曲劇種的抗敵宣傳隊,巡回于各個戰區,演出激勵民族精神的劇目。在敵占區,梅蘭芳“蓄須明志”,采用罷演的方式和敵人周旋;另外,程硯秋隱居于農村,謝絕舞臺。周信芳在艱險的環境中,編演了《徽欽二帝》等劇目,與敵偽進行斗爭。

    建國后,京劇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蘇,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早在同治六年(1867),京劇就傳到上海。嗣后,眾多的北京演員陸續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孫菊仙、楊月樓等,從而使上海成為與北京并立的另一個京劇中心。在這之前,約在咸豐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劇進上海后,也出現了京徽同臺、京昆同臺以及京梆(梆子)同臺的局面。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從光緒五年(1879)起,譚鑫培六次到滬,后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加速了京劇藝術發展。

    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后,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圍的河北一帶為京劇最早的傳播地區之一。道光末年,余三勝即在天津活動(他和他父親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員劉趕三先在天津活動,后來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員孫菊仙也曾經是天津的票友。山東是徽班進出北京的必經之地,山東幫商人又是北京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因而山東很早就有京劇演出。京劇的流布較早的地區還有安徽、湖北和東北三省。至20世紀初,南至福建、東至浙江,北至黑龍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劇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京劇在四川、陜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了較大發展。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1924年,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受到歐洲戲劇界的重視。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藝術特點

    在表演藝術方面,京劇繼承、發揚了中國戲曲載歌載舞的傳統,以唱、念、做、打作為藝術手段,經多年舞臺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京劇的唱念做打,具有嚴格的程式性,不同的腳色行當有不同的規范和路數。腳色之間密切配合,演員與樂隊之間相互默契,才能做到場面緊張而有條不紊,戰斗激烈卻具有美感。唱念做打還具有難度很高的技術性,高水平的演員大多能運用嫻熟、精確的技巧為塑造人物服務。京劇傳統的道具、服裝、化裝,以及舞臺裝置(布景),往往具有象征性、裝飾性,并有助于歌舞表演。舞臺上一般規制是:臺后掛彩繡底幕做為背景,名叫“守舊”。臺上一桌二椅,從而擴大了表演區,給演員以充分發揮藝術的用武之地;同時,少用實物,更便于觀眾馳騁想像。舞臺上的環境,主要靠演員唱、念、表演來交代。通過演唱,把觀眾的想象力調動起來。演員的形體動作,還可使臺上環境不斷變換。有些布景裝置,只是暗加點染而其意自明,比如山石片、布城等等,都屬此類。演員所持道具,既表明劇中人的生活狀態,又幫助演員歌舞表演。比如,馬鞭在手表明騎在馬上或手牽馬匹。手執船槳表示水上行舟。馬鞭、船槳都能幫助演員做出優美身段。各種刀槍把子拿在演員手里,既可有助于表現熾烈的戰斗氣氛,又可顯示演員卓絕的武功技藝,使觀眾得到藝術享受。各種道具都以生活中實物原型為基礎而加以裝飾、夸張和美化,顯示出裝飾美,并幫助演員動作的舞蹈化。

    京劇傳統劇目的服裝,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為歸依。主要有以下幾類:蟒,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穿著,以不同顏色標志品級高低,黃色最尊,皇帝專用,以下依次為絳、白、紅、藍、黑。官衣,中、下級官員的穿著,也按等級分為不同顏色,紅色高,黑色低。帔,官員平時的穿著,有時依年齡分,老者絳色,少年紅色粉色。褶子,日常便服,有素色、花色。年長者用青、藍,年少者用紅、粉,書生用素藍,貧士用素黑,落魄者用黑褶子,上綴雜色綢塊(又稱“富貴衣”)。鎧靠,武將的鎧甲。胸前置護心鏡,腹部及兩肩繡虎頭,背插四旗,以顯示大將威武莊嚴。這些服飾,男女大致相同,女裝尺寸略小。此外,女性專用者有宮衣、云肩、裙、旗裝等。

    化裝方面,最有特點的是凈角畫臉譜。即用濃墨彩來勾畫面部的眉毛、眼窩、鼻窩、嘴角、臉紋,形成五顏六色的各種圖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賦以丑型”,這是中國美學評價的傳統,臉譜是這種傳統美學原則的體觀。大體說來,紅臉表示赤膽忠心,氣性耿直;紫臉表示有血性而較沉穩;藍臉表示兇猛剽悍,性情暴烈;黃險表示胸有城府,工于心計;黑臉表示勇武魯莽或鐵面無私;白臉則表示虛偽奸詐,陰險狠毒。在杰出演員身上,臉譜也是幫助他塑造各種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的重要手段。臉譜也有不同流派,這與整個流派的藝術風格是協調、統一的。京劇臉譜較著名的流派有錢(金福)派、郝(壽臣)派、侯(喜瑞)派、劉(奎官)派等。

    京劇舞臺美術工作中還有一項叫做檢場。作用是在臺上為演員傳送小道具、搬動桌椅;幫助演員在臺上增減、改換衣服;當劇中需要演員做危險動作時,起安全保護作用;檢場還撒火彩,即用松香末撒出各種各樣火彩,如“月亮門”、“過橋”、“連珠炮”、“托塔”等,以表現烈焰沖天的場景或神仙幻奇的氣氛。建國以來,為保持舞臺藝術的完整性,檢場活動已采用幕布或燈光予以掩蔽。

    京劇音樂屬皮黃系統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聲腔的音樂因素。由唱腔、打擊樂、曲牌三個部分組成。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西皮是一種比較明快、活潑的曲調,長于抒情、敘事、說理、狀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二六、流水、快扳。另有反西皮,是京劇傳統唱腔中出現較晚(據傳是譚鑫培所創)的唱腔,板式僅二六、散板、搖板。二黃是一種較舒緩、深沉的曲調,適合表現憂郁、哀傷的情緒。多用于悲劇型的劇情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導板、回龍、散板、搖板,以及20世紀70年代以來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黃降低四度是反二黃。與二黃相較,降低了調門,擴展了音區,曲調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強,更適于表現悲壯、凄愴的情緒。反二黃的板式與二黃相同。另有四平調,也叫“二黃平板”,由吹腔演變而來。板式只有原板、慢板兩種,但曲調靈活,能適應不同句式,可表現多種感情。不論委婉纏綿、輕松明快或沉郁蒼涼,都可使用吹腔,旋律與四平調相近,伴奏用笛子,它原是曲牌體,逐漸演變為板腔體,唱腔中伴有過門。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撥子,亦稱“撥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調之一。原用彈撥樂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導板、回龍、原板、散板、搖板。曲調昂揚激越,適合于表現悲憤的情緒。以上諸腔為各行角色所通用,僅在發聲、音區、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屬于特殊角色行當通用。如南梆子從梆子演變而來,僅旦角、小生唱,曲調委婉綺麗,適于表達細膩,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導板、原板。娃娃調(西皮、二黃都有),主要由生角使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鑼及其他雜腔、小調,為丑角、花旦、專用。

    京劇伴奏分“武場”和“文場”兩種,武場使用打擊樂器演奏,文場則用管樂和弦樂演奏。武場的打擊樂主要樂器是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水镲、撞鐘等。鼓師是整個音樂的指揮。掌握并調節全劇節奏、渲染、烘托場上的情調、氣氛,有時還描繪環境,如風聲、雷聲、水聲等。京劇打擊樂有一定的程式、套子,俗稱“鑼經”或“鑼鼓經”。其中最基本的是:〔沖間〕(“倉七”),〔長錘〕(“倉七臺七”),〔閃錘〕(“倉臺才臺”),〔馬腿〕(“倉另七乙臺”)。以這四者為基礎,經過擴展,緊壓,變換節奏等,發展成常用的五、六十種鑼鼓點。文場演奏的曲牌,主要來自昆曲,也有少量來自地方戲曲或民間樂曲。來自昆曲的曲牌,有些無唱詞,也有些原來有唱詞,后來不唱,成了純器樂演奏。曲牌主要由管樂器(如嗩吶、笛子、海笛),演奏,也有些曲牌,原由管樂演奏,在長期發展中,代之以弦樂了。大多數管樂曲牌用于宏大場面,如升帳、點將、行軍、演陣、宴飲、迎送等,起烘染環境氣氛的作用。有些曲牌則用來配合啞劇式的舞蹈化表演。如《拾玉鑼》中孫玉姣的一大段表演(刺繡、喂雞等)就是在胡琴曲牌〔柳青娘〕、〔海青歌〕、〔東方贊〕的伴奏下完成。有的曲牌可以代表劇中人的敘述性念白。在不少戲中,探子報軍情都用〔急三槍〕曲牌一帶而過,手法經濟,使劇情進展明快、簡潔。

    京劇唱腔因字行腔。由于京劇前身徽、漢二調,也由于原籍湖北的譚鑫培的巨大影響。京劇唱、念以“中州韻、湖廣音”為規范。講究字的四聲(平聲分陰陽而無入聲字),尖團。唱詞要求按“十三轍”押韻,比較嚴格。十三轍(韻)是中東、人臣、江洋、發花、梭波、遙條、由求、懷來、乜斜、言前、衣欺、姑蘇、灰堆。

角色行當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京劇最早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后來末行、外行歸入生行,副行歸入凈行和丑行;雜行,即俗稱之“底包零碎”,京劇后臺行話又管它叫“撈雜”;學習武行要先從“上下手”入門,再任武戲中的配角;流行(又稱文堂行),專任龍套、青袍等角色。

    京劇班社組織舊有“七行七科”之說。七科為音樂科、劇裝科、容妝科、盔箱科、劇通科、交通科、經勵科;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丑行、雜行、武行、流行。后三行現已不立專行。生行中有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并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紅生、娃娃生(例由童伶擔任);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凈行中有正凈(銅錘、黑頭,重唱功)、架子花(重工架,并任“奸白臉”戲)、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茶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各行均有本工(本行)、應工(應當兼演的行當)之說。不少藝術家在實踐中為了塑造多種人物,不拘一格,廣收博采,從而創造和發展了新的行當。

 

标签:中國戲曲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