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名人堂 > 設計師 >

日本設計大師田中一光

作者:佚名 來源:研習社 時間:2020-02-26

設計印象

在 1949 年戰爭後的日本,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設計師,聚在一起為日本的設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世界知道了日本的現代設計。

1. 構成風格與日本文化的完美融合

而在這之前,設計是從西方開始的,所以很多日本設計師都受到西方設計的影響。並將西方設計風格與日本文化做了完美融合。而田中一光就是將包豪斯構成風格與日本文化氣息融合做出了新高度。可能大家還不了解包豪斯構成風格,我們可以來看下包豪斯時代的一些作品。

△ 色彩與秩序課程練習作業(左一為Eugene Bartz,其餘兩幅為弗裏茨·查奇尼希)

△ 伊頓作品《四季》(左上為春,右上為秋,左下為夏,右下為冬)

△ 包豪斯展覽(1923)

包豪斯構成風格的特點是對於幾何體的高度運用,它摒棄了多餘裝飾,線條明朗,造型簡潔利落但是變化卻很多,設計簡約但不簡單。有些人也會疑惑: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學的三大構成嗎?是的。但是我們現在幾乎每個藝術專業都會學的三大構成,在當時的日本可是連設計專業都還沒有。

而田中一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了這些作品。它們都是以極單純的形態去表現日本舞女或者表情,日本的文化氣息居然能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如此清晰地體現。

田中一光通過對西方幾何構成表現主義和日本本土文化氣息的融合,尋找到東西方藝術設計語言的契合點。這對於日本本土乃至全球的設計界,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為日本設計建立了一個新的裏程碑。

 

2. 無印良品之父,「無設計」的鼻祖

田中一光給我們的另一個印象就是無印良品的締造者。七八十年代,美國的消費文化席卷全球,設計的商業化被推到新的高度,設計被用來作為推銷的手段,從而裝飾過度。

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當然也跟著效仿起來,於是,大量的企業為了爭奪市場,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垃圾。田中一光一直都覺得當時的日本包裝設計是包裝過度、裝飾過頭了。在功能足以說明一切的前提下,裝飾成分是可以節製的。於是無印良品就誕生了。

在無印良品的三個理念當中明確的說道,簡化包裝,拒絕過度包裝,在簡潔的產品風格之下,單純生產商品的同時不浪費地球資源,減少垃圾。

在日本那樣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正值經濟高速發展、物欲泛濫的年代,能提出這樣的設計理念,可謂是獨樹一幟,體現了田中一光作為一個設計大師獨到的眼光。而他的敢於探索,使得無印良品的定位如此大膽,並在那個時代脫穎而出。

獲得獎項

  • 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銀獎
  • 東京 ADC 會員最高獎
  • 每日設計獎
  • 紐約 ADC 金獎
  • 日本宣傳美術會會員獎
  • 第一屆龜倉雄策獎
  • 日本文化設計大獎

東京 JAGDA 會員,AGI 會員。榮獲「日本紫綬勳章」和「文化功勞者」等榮譽。

設計師簡介

田中一光 1930 年出生於日本奈良市,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偏愛文藝的人,喜歡看電影,看小說,甚至對歌舞演出非常著迷。

△ 京都立藝術大學大學會館

田中一光考上了京都市立美術專業學校(現在的京都立藝術大學)圖案係。在京都的四年間,因為加入了喜歡的畫室劇場活動,田中一光整個身心沉靜在戲劇演出之中。這種愛好也許是他之後能完美地詮釋能劇角色的最好助力。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鍾淵紡織公司的創意部工作,負責對圖案進行複製的他,為了調出和原畫一樣的顏色,在這個過程不斷地用顏料調顏色,在這種如此嚴格的訓練下,一兩年後田中一光就已經練就了看一眼就能知道怎麼調出相同顏色的本領。

這些海報裏不同印象的色彩運用得如此熟練,我想,這和他調色的經曆也有關。

1952 年田中一光進入了產經新聞社工作,被分配到文件科的他,一下班就去後台幫忙畫一些劇場海報,這成為了他每天的樂趣,在這一年裏田中一光畫了大量的海報,後被社長吉原冶良賞識,最後成為了吉原的協助設計的有力助手。

在產經新聞社的工作時期非常的繁忙,幾乎每天都要做兩三個設計。這就要求他靈感必須源源不斷,而田中一光也說這種繁忙是激發他個人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產經能樂」的劇場海報是田中一光的工作之一,一直到他辭去工作後的 30 年間。而這些作品也成為了田中一光的部分代表作。

上面是田中一光做的一些能劇的海報,能劇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台藝術,要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這些海報內容要如何體現能劇的特點與內容,這也是最大的難點。在這個過程,田中一光在形式上有了非常多的嚐試,也是他靈感爆發的一個時期。

後來對於這些經曆,田中一光也說:「有時候一些出發點很低的東西,卻意外地得到極大的成長,隻要腳踏實地認真堅持,最後可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也就是說日常工作中創造出的價值不斷地積累起來,或許會取得意料之外的好結果。」

1952 年也是日本宣傳美術會成立的時間。(後來解散,相當於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田中一光落選,原因是太偏重於早川良雄的設計風格。

△ 早川良雄的部分作品

這件事也成為促使田中一光擺脫「早川風格」的一個契機,在之後的作品裏,才會出現與不羈的「早川風格」截然相反的構成主義風格。

1957 年田中一光進入了陽光廣告公司,是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在 1960 年參與「日本設計中心」創立。而在這段時間裏創作的創意被壓製、工作的節奏太快等,激發了田中一光想要獨自創業的想法。

△ 現在的日本設計中心

田中一光辭職後,在 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設計工作室。同年創作的字體後交給森澤公司開發,於 2004 年將其數字化製作發售,命名為「光朝體」。1980 年擔任無印良品藝術總監,直到 2002 年田中一光逝世,終年 71 歲,終身未婚。

作品解析

在這個環節,為了方便大家看得清晰一點,我將分為構成與日本、文字海報、戲劇展覽海報和標誌設計四大類別,給大家統一解析田中一光的作品。

1. 構成與日本

△ 日本舞蹈(1981)

畫面以豎 4 橫 3 等分出 12 個方格,然後再取對角斜綴形成三角形,田中一光在隻用四角、三角、圓這些最基本的造形元素的情況下,到底能對戲劇表演和日本藝術作多大程度的詮釋,進行了探索。

以女性臉作為視覺設計的表現對象,畫面設計采用了包豪斯平面構成主義的表現形式,點睛之處在於田中一光在處理時將舞者眼部和嘴的位置有所重疊而不是單純的基本形,所以才會覺得它這麼傳神。如果能好好體會這幅作品,你會發現整幅畫面充滿了節奏和韻律、現代與古典之美。

△ Print (1984)

1984 年受 Print 雜誌社邀請作了這封面設計。隻用圓和半圓描繪了日本歌舞伎演員的形象,畫面裏沒有一點成份是多餘的。

畫面中臉部是正面對稱式的分布,但是肩頸部分的切割變化還有左上角那個象征發髻的圓形,讓我感覺這看似簡單的的二維簡單形組成的畫面,居然讓我感覺得到她正在扭轉肩膀,和我對視。這個畫面的重心是偏右的,正是因為這種重心不在中心的感覺,賦予了靜態畫面動態的美感。

△ 交流與即刷技術(1991)

1991 年,在西班牙馬德裏召開的有關印刷技術的年會《文化交流與印刷技術》的同時,也舉辦了日本現代海報展,這是那次展覽的出品作品。將色紙重疊,空白部分正好形成人臉的造型。既體現了印刷的主題,又有日本的氣質。

2. 文字海報

△ 正規管弦樂團卡納羅海報(1953)

這是田中一光真正意義上海報的處女作。

因為「卡納羅」的全國巡演大受好評,所以要緊急追加公演。當時田中一光必須要在一晚之內做出海報。最初的海報是加入了樂隊成員肖像照片的通俗設計,他想在新海報上做一些改變,但由於時間緊迫,於是將上一張海報中的文字部分剪切出來,新做成了一個隻有文字的海報。剪切的文字組成了奇異的波浪形邊緣。

可能正是由於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這幅作品在 1954 年的時候獲得了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ADC)銅獎。幾年後 ADC 年鑒的第一卷出版發行,這幅海報也被收錄其中。

△ 世界商業設計展(1959)

這是田中一光 29 歲時的作品,他把當時所能收集到的活字箭頭號放在一起,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作了充分具有動感構成,這種不同字體不同形態的箭頭也正好代表了世界的多樣性。這張作品是受到當時美國新版式運動影響的產物,也由於這張作品的製作,田中一光對文字產生了興趣,此後創作了一係列以文字為主題的海報作品。

△ 中山悌一演唱會(1960)

將蕭伯納、肖邦、馬拉等作曲家的名字用多種英文字體混置,構成了獨唱會的曲目表,形成的節奏感,非常符合獨唱會的主題。這算是田中一光的早期作品,60 年代日本的英文字體還不多,這些字體還是田中一光從海外雜誌上收集的。

△ 日本的選擇(1973)

這個作品沒有解釋什麼思路,放出來隻是為了讓你們膜拜一下田中一光。

這張純用文字以黑色單版橫豎混排的手法,將論文的內容簡介分門別類後,情緒化的成分在此被降到最低限。這張作品,在表示田中一光進入了橫豎混排的設計手法的成熟期的同時,也代表了當時日本版式設計的一個高度(那可是 1973 年啊)。

△ 菲利浦・約翰遜著作集(1975)

菲利浦・約翰遜作為 20 世紀美國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善於建造高樓和公共場所等大型建築,是美國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他曾說過:「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

菲利浦・約翰遜的一部分建築設計如下。

△ 左紐約電話與電報公司大廈;右休斯頓美國銀行

在版式上、圖形上、材質上考慮到體現了約翰遜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又在選擇文字字體時考慮到感性傳達,選擇了襯線體。看似很簡單,但是每個地方都是被考慮過的。

如果讓你做一張把 100 個人的名字都放進去的海報,你會怎麼做?

△ 藝術插畫百人展(1977)

這是為來自各個插花藝術流派的 100 人的共同展設計的海報,所以每個人的名字必須沒有差別地同時表現,這是一個很大的限製,在形式上很容易變成單純的名字羅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又配合插花的色彩斑斕的印象,就用這種色彩斑駁與黑色文字重疊的手法,讓它們之前看起來既不枯燥也不會出現個別名字突出的情況。

△ I&S (1986年)

1986 年,日本廣告界第一大事是廣告代理店「第一廣告」和「SPN」的合並成立了「I&S」。「&」的多種字體並用代表了兩大廣告公司合並後將會出現的多種可能性。

△ 森澤植字公司(1993)

這是強調森澤這個字型公司形象的作品,(森澤是日本現在最大的字型公司)通過回顧有 4000 年曆史的象形文字和漢字的曆史,著力表現的是這個植字公司極注重、極關心文字構造本源這一點,用中國古文字的眉、目、齒做了類似於人臉的造型處理,用來解釋了象形文字的含義。

3. 戲劇展覽海報

在我們所見到的田中一光能劇海報作品中,絕大部分都用了能面這種日本傳統形象(能劇裏要戴的面具叫能面),並以此作為海報的主體圖形。但是田中一光不是對能面元素的簡單挪用,而是出於設計意念的考慮對能面形象進行了反複推敲和精心設計,體現了能面本身帶來的獨有的神韻。

△ 第五回產經觀世能(1958)

這是田中一光在 28 歲時創作的經典作品,這張作品出現證明了田中一光風格的形成。

能面是土生土長的日本物,而方格構成則明顯是受到瑞士新設計運動的影響,但是在這裏卻還是非常和諧地揉合在一起,主要是對日本傳統色彩的運用在中間起了作用。

△ 第二十回產經觀世能(1965)

這個能劇說的是在年輕時因創作和歌(跟古代詩歌是一個意思)而盛名一時的小野小町在衰邁後,有僧侶來拜訪,而小野小町接二連三引用和歌,懷念過往的富貴榮華和美麗容顏,悲歎目前的窮途落魄的故事。

這個海報比較特別在能面的表現上,它中間色調完全被去掉,隻剩下黑白兩色,也因此把這種衰老、落魄的感覺體現了出來,而原來的能面是不能體現這種感覺的。再加上金色的文字疊加在人臉錯落有致,有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氛。

△ 老小野小町能面

 

其實一開始我乍一看以為誰拿這個表情包來做海報了。

△ 第二十回產經觀世能(1973)

為紀念能劇上演二十回的海報,畫面中的能面具形象在第 1 回、第 5 回的海報中都曾使用過。在技法上,值得注意是這張海報除了黑色以外,同時大面積地使用了 4 種金色,色分解與金色油墨並用,金色自身具有反射功能,不同金色的反射距離不同,就會有多色變化生輝的畫面出現。這就超出了平面的範圍,進入了三維的領域。

△ 第二十七回產經觀世能(1980)

畫面中央的能面具是「大原禦幸」的「若女」。在舞台上,這個「若女」戴有白色的帷帽,田中一光並沒有把帽子的部分具體地描繪出來,而是把帽子的部分去掉後自然形成了這個三角形。

我個人覺得這個手法很棒,我想起我們在看頭帶帷帽的女子的時候,總會注意那白紗中間所露出來的面容到底是怎樣的,外界的一切都不重要,這種感受和這個海報給我的感覺是一樣的。

△ 第二十八回產經觀世能(1981)

「楊貴妃」是能劇中不常上演的劇種。畫面中的劇目文字的特殊編排就說明了這種不常出現的屬性。同時很精彩地、恰到好處地作為了楊貴妃頭上華麗皇冠。而且文字的方向變化讓我感覺這步搖流蘇在隨著走動而舞動。

 

5. 標誌設計

△ 無印良品〈1980〉

開始,「材料的選擇」、「工程的驗收」、「包裝的簡略化」這三個概念成了它價格低廉的原因,因此「廉價」又是它的代名詞。把商品價格低廉的原因、商品的製作過程,不添加任何掩飾、直接地傳達給消費者是它最重要的宗旨。

「隻用單色的樸素包裝難道不行嗎?」這個提議出現時,正是「無品牌 no brand 商品開始進入大家視線的時候,西友也對進入這一領域抱有很大決心,希望製造出和其它量販店不同的無品牌商品。但是直接以「無品牌」為命名卻又顯得太過無趣。在那個大多數商品都以英文或片假名命名的時代裏,這個係列的商品卻開始嚐試用日本漢字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品牌命名。最終,在幾個備選方案中,「無印良品」這四個漢字被采用了。

然而它的商品不單純局限於低價格,其中還包括無加工商品,獨具特色的商品,而且根據時代的要求,還有充實現代人自然感覺的天然食品、健康食品。

其實無印良品最開始的標誌組合是這樣的。最後可能是為了順應無印良品追求本質與無過多裝飾的概念,去掉了中間的黑色色塊和英文。

在無印的包裝上他也去掉了包裝上不必要的裝飾和標簽,使其簡潔、直觀,以清新自然的樣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要說有裝飾的可能也隻有那些紅色的粗線條了。

不止於此,無印良品的概念一直在每個方面體現。其中海報是傳達簡單純樸和環保品牌理念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 便宜是有原因的(1980)

這是 MUJI 品牌 1980 年問世後,掛在店裏的第一款海報。幾個日文大字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便宜是有原因的」,表現了無印良品在日本市場物美價廉的品牌定位。而背景裏密密麻麻的小字按照無印良品「素材的選擇」、「工序的檢查」和「包裝的簡化」三個品牌理念進行分類和羅列。他采用的是日本的曆史劇中慣用的強調顯示「正確結論」時的典型畫面,就是舉著一個牌子,強調無印良品就是這樣的。(這個視覺符號在日本應該屬於一種信任感的建立)

△ 愛無需美化(1981)

誕生在無印良品剛出童裝產品線的時候,於是海報上有了嬰兒插畫。

△ 三文魚全身都是三文魚(1981)

用來介紹同年的全部食品類產品。田中一光習慣在廣告畫面中突出某個具體的事物,以點由面地介紹無印良品的理念。海報設計正值全日本主張節約、鼓勵消費的時期,於是無印良品就打出了三文魚全身都是寶的概念。由點及面地體現無印良品的食品不會浪費食物本身任何部位。

△ 自然、當然、無印〈1983〉

1983 年,全球經濟低迷,日本處於高速經濟增長期後的安定增長期,陷入能源危機。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已趨飽和,對奢侈品有一定免疫力,傾向更理性的消費。《自然、當然、無印》的主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主張人們追求自然,但是自然可能就在身邊。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了小朋友頭上的帽子就是天上的「土星」呢?自然,可能就是不加修飾的,不經意間的會心一笑。這個主題在 2014 年再次被使用。

△ (1999)

這是無印良品首次推出嬰兒服裝產品的宣傳海報。

△ 2000

這是一張慶祝無印良品創立 20 周年以及無印良品進入倫敦、巴黎的海報。

△ (2000)

20 年前從 40 種商品開始,現在已擁有 4000 種品類的良品群。

縱觀這些海報,版面沒有多餘的裝飾,幾乎都用單色和原色,無印的理念也一直在這些氣質上無形地被強調,簡潔的設計,簡單的包裝,注重環保,注重用戶的體驗感等等,這些特征不僅僅是無印良品的設計特色,更從一個大的範圍體現了日本的設計。

△ HANAE MORI的蝴蝶(1978)

蝴蝶是 HANAE MORI(森英惠·服裝設計師)的象征物,當時田中一光從 80 年代開始對三角形產生興趣。而設計這個標誌的時候也正在設計康定斯基的海報,他在思考如果是康定斯基,會如何描繪蝴蝶。而最後田中一光認為蝴蝶本身就具有曲線的感覺,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外輪廓用直線來表現。而裏面添加的元素又似乎是康定斯基對於點線面的理解。

這個標誌原是專為 1978 年為由丹下健三設計「HANAE MORI 大樓」竣工開張誌喜設計的,而它倍受森英惠的喜愛,作為了HANAEMORI 服裝的標誌。(現在的標誌有所改動)

△ im標誌 (1979)

這是為三宅一生服裝設計的商標,它截取三宅一生的羅馬字拚寫的兩個開頭字母:即 ISSEY MIYAKE 中的「I」和「M」。

這個商標會不會讓你聯想到這種充氣泵?盡管如此,我對這個商標的感受也僅止於此。

直到看了那個時代的三宅一生的一些特殊服裝設計,似乎明白為什麼這麼設計了。

那個商標的設計似乎也是和產品這種重疊與連接的方式產生了呼應。

這種提取名稱首字母作為商標的做法,在東京銀座 GGG 畫廊(GINZA GRAPHIC GALLERY)也用到過。隻是關於這個 logo 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卻沒有被提及。

△ GGG畫廊的一些海報(1953)

在我個人觀點上,田中一光對這個 logo 用首字母的的做法非常正確,這種重複的 g 是一種強有力的視覺符號,我在瀏覽這個展覽海報的時候,竟然還會對這個展覽的 logo 還有印象。

而田中一光對於這個 logo 用的都是基本圖形,這一點上是非常符合田中一光的做法的,隻是在 g 的右上角卻多了一個圓形,這也是我在想其中是不是還有其他含義的出發點。因為這個圓形的存在讓我覺得整個 g 的感覺讓我想起了日本武士跪坐在榻榻米上的情景。(可能是因為發型的原因)至於是不是我也不確定,我在這裏也隻是說出了我自己的感受。

本來一開始還沒了解田中一光時,我是不能體會田中一光的作品的,但是我編輯這篇文章時,我跪著把它完成了。

田中一光的作品裏,常常能將這些作品背後應該被人們所感受和理解的部分很好地表現出來。而我們閱讀他的作品解析時,也會發現田中一光很少會墨守成規,反而一直大膽地去突破自己。甚至站在現代社會,你會感受到,很多田中一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談到的理念,現在看來都仍然有著前瞻的意義。

 

原文地址: 研習設(公眾號)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