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文藝復興繪畫大師之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4)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6-26


 

圣禮的辯論  Disputa (Dispute Over the Sacrament),繪于1509-1510

    16世紀初,負責圣彼得大教堂與梵蒂岡宮的總建筑師是拉斐爾的叔父布拉曼特。為了讓拉斐爾來羅馬一顯身手,建筑師說服了教皇朱理二世,請這個年僅25歲的畫家前來羅馬完成教皇辦公室內一系列壁畫。按照教皇原來的意圖,在這間辦公室內繪制的壁畫有一個總主題,即贊譽天主教及首腦們。這意味著用富麗堂皇的壁畫來宣揚羅馬教權的威望。所有壁畫的內容都必須涉及羅馬教廷的歷史,并且要把朱理二世及其繼承人利奧十世的肖像畫進去。按照這種要求,拉斐爾來到羅馬后,對四面墻上的壁畫作了認真的思考。現從這四幅大壁畫的構圖內容來看,要比原來欽定的綱領要廣泛些,或者說,拉斐爾的構圖基本上是與教皇的意圖相矛盾的。畫家在這里借助于不同的題材情節,試圖表現一種人類智慧與文化的最高境界。因而盡管與教會的宗旨是不符的,卻也難以反對。畫家把當時社會崇尚的“神學”、“哲學”、“詩學”、“法學”4種學問用宏大的繪畫來加以贊美,正符合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內容。 這一幅《圣體辯論》即屬于第一室內的《神學》主題。拉斐爾用基督教會展開對圣體的“學術研究”的形式來展現一幅宏偉的多人物場面。所謂“圣體辯論”(又稱“圣典辯論”)即是基督教的“圣事”。但天主教、東正教兩者儀式不一樣。基督教認為圣事是耶穌基督親自訂立,并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圣事有七件,即圣洗、堅振、告解、圣體、終傅、神品和婚配。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的神圣不凡與神甫們在隆重圣事上談論圣典細節的場面。這里有作為圣餐(即圣體)象征的圣餅,它放在全幅構圖中間的祭壇上。畫上展開的事件共分兩大層次,即兩個不同場面--人間與天上。在天上,象征圣父的形象是在圓拱形畫面的最高處,兩側有諸神與天使長加百列;在他的下面是處在光芒萬丈的圓形光環之中的耶穌,他以裸體形象展現。在耶穌兩邊,是圣母與施洗約翰,在耶穌的云彩下有一球形,內有一只鴿子,它是圣靈的象征,如此來構成三位一體(即圣父、圣子、圣靈)。圣經中所述的各路先知與使徒們分坐在兩側,氣勢十分莊嚴,腳下彩云翻滾,形成一個天上人間的大間隔。在這一長條的浮云下面,乃是數量眾多的人間著名人物形象。這里有神甫、主教、祭司、老人和年輕人。每個形象都畫得極其生動。觀者可以從中找到但丁、薩伏納羅拉、虔誠的僧侶畫家安哲里柯,等等歷史人物。拉斐爾運用卓絕的造型技巧,極有條理地、節奏感強烈地布置了這些真實人物形象,給人以鮮明難忘的超歷史聚會的印象。下面的凡人畫得要比天上的圣人生動得多。有的顯得瀟灑從容,有的體形結實嚴謹,有的落落大方,一派學者風度。這里的色彩十分飽滿、深沉,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簽字大廳是梵蒂岡內一間規模較小的房間,縱向僅9米長,橫向約6米。外形線是半圓形拱門。遠看上去它象半圓形的弧窗,所以壁畫只有順其墻壁本來的造型進行描繪。拉斐爾利用上部的半圓拱弧作了恰到好處的處理。他畫成拱形建筑細部,使畫面與墻面本身順乎自然,這是拉斐爾的匠心獨運。 另一個特點是,所有四幅壁畫,除了“詩學”以外,都是與宗教哲學有關的。可是“詩學”恰好與“神學”這幅壁畫毗鄰而居,這種基督教與異教(希臘神話被視為異教)和平共處的現象,正說明了當時教會對于異教文化的容忍態度。在這里既可見到亞當與夏娃獲罪的事跡,也能領略阿波羅如何戰勝馬爾斯的神話。它們與作為上帝兒子的耶穌求同存異,恐怕不是諷刺,也不是鬧笑話,乃是拉斐爾時代的一種思想進化的現象。當時人們,甚至連教會司職人員也對一些宗教清規戒律持陽奉陰違的態度。歷史總是這樣,當年基督教被羅馬軍百般鎮壓,最后和解了。現在這座教皇辦公的官方大廳里,基督教也與古代羅馬文化趨于和解。不管怎樣,拉斐爾在這里是有意無意地注入了一種戰勝禁欲主義的入世思想。這幅壁畫的制作年代約在1509~1510年間。壁畫的底邊為769.5厘米。


 

雅典學院 The School of Athens,繪于1510-1511 寬800厘米 現藏梵蒂岡博物館

   現藏梵蒂岡博物館拉斐爾為梵蒂岡宮繪制的三幅巨型壁畫之一。在《雅典學院》的畫面上,作者把古希臘以來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其中包括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畢達哥拉斯、還有藝術家自己。整個壁畫洋溢著濃厚的學術研究和自由辯論的空氣,所有的人都是那樣毫無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個性在進行活動,他們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談,或者是獨個兒在那里進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緩步走動,人文主義的藝術家總是設法使畫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是在頌揚人的無限強大的意志和創造力,那么,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便是唱出引人的自覺和清醒理智的贊歌。此畫中,拉斐爾不僅塑造了那些思想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豐富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構圖上還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點,把畫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視和前面真實建筑物的半圓拱門連接起來,擴大了壁畫的空間效果,使建筑物顯得更加寬敞,壯麗。

 

耶酥的復活 1517年 410×279厘米 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

   《耶酥的復活》是拉斐爾應紅衣主教朱利奧?美第奇邀請為法國納博納教堂繪制的祭壇畫,也是拉斐爾臨終前的最后一幅杰作。內容取材于馬太福音: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間就在他們的面前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并同耶穌說話。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蓋他們,從云彩里傳出來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到,就俯伏在地,極害怕。耶穌進來,撫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這里。在拉斐爾的這幅畫中,地面上的光線雖然是陰暗的,但人群卻被基督顯靈的光所照亮。在空中卷起的風暴中,圣光和云朵將基督托起,猶如從天而降來到人間。在基督兩邊飛騰著的是摩西和以利亞,在山頂上躺臥著的是嚇壞了的門徒。畫家在這里運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種旋轉的運動感,三個門徒中姿態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驚恐萬狀,而約翰則被驚嚇得暈頭轉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無能為力。畫面劃分為天上和人間兩部分,據記載,畫的上部分出自拉斐爾本人手筆,而人間的人群則是以羅馬諾為首的學生們畫的。但據考證,畫面左下角的那位圣安德魯是拉斐爾所畫,他的姿態動作前伸轉首,身體的明暗對比強烈,這種大反差造型,為70年后的卡拉瓦喬所發展。畫面色彩鮮明、響亮且豐富,這表明他吸收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成就。

 

标签:文藝復興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