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文化藝術 > 戲劇藝術 > 國外戲劇 >

印度戲劇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12-21

    印度戲劇約起源于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古代戲劇用梵語和俗語寫成,一般在宮廷演出。12世紀以后,梵語古典文學衰落,戲劇也衰落了。18世紀下半葉以后才先后在各地方文學中興起。
    古典梵語戲劇 公元前后產生的戲劇理論著作《舞論》對戲劇藝術作了全面的論述。但現存劇本均出自公元后。最早的是1~2世紀佛教詩人和戲劇家馬鳴的3部戲劇殘卷。殘卷證實當時古典梵語戲劇已處在成熟階段。現代學者關于印度戲劇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起源于《梨俱吠陀》中的"對話詩";②起源于吠陀時代的宮廷弄臣("小丑");③起源于印度《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演唱;④起源于希臘戲劇的影響;⑤起源于木偶戲或影子戲。古典梵語戲劇的一般藝術特征是:①戲文韻散雜揉;②梵語和俗語雜揉;③劇中各幕的地點和時間可以自由變換;④劇中有丑角,起插科打諢作用;⑤劇本有開場獻詩、序幕,幕與幕之間常有插曲,劇末還有終場獻詩;⑥劇情通常以"大團圓"收場。

   古典梵語戲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早期(1、2、~4、5)世紀、鼎盛期(4、5~7、8世紀)和衰落期(7、8~12世紀)。重要的戲劇家有跋娑、首陀羅迦、迦梨陀娑、戒日王、毗舍?達多和薄婆菩提等。

    跋娑(約2、3世紀)是早期古典梵語戲劇家。1909年在南印度先后發現13部佚名作者的梵語戲劇抄本,據考證是跋娑的作品,統稱為"跋娑十三劇"。這些劇本有獨幕劇和多幕劇,取材于兩大史詩、黑天傳說、優填王傳說和其他民間傳說。其中的《驚夢記》(6幕劇)是跋娑的代表作。跋娑的戲劇語言簡樸,情節生動,帶有民間戲劇色彩。首陀羅迦(約3世紀)的《小泥車》是在跋娑《善施》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續寫而成。此劇展示了印度古代中下層人民生活的生動畫面,頌揚推翻暴君的人民革命,飽含民主性精華,在古典梵語戲劇中實屬罕見。

    在古典梵語戲劇的鼎盛期,迦梨陀娑是最杰出的詩人和戲劇家。他善于安排情節、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迦梨陀娑傳世的3部戲劇是《摩羅維迦和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它們都以宮廷生活為背景,以愛情為主題,以國王為男主角。這與迦梨陀娑作為宮廷詩人的身份有關。

    戒日王(590~647)是印度古代帝王,著有3部劇本:《妙容傳》、《瓔珞傳》和《龍喜記》。前兩部描寫宮廷風流艷史。《龍喜記》取材于佛經故事,描寫太子云乘戀愛結婚和舍身救龍的故事,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相混合的戲劇。毗舍?達多(約7、8世紀)至少寫有4部劇本,但流傳下來的只有《指環印》。此劇自始至終描寫政治斗爭,沒有女主角和愛情插曲,也沒有宮廷丑角,在古典梵語戲劇中別具一格。薄婆菩提在古典梵語戲劇中的地位僅次于迦梨陀娑。他著有3部劇本:《茉莉和青春》、《大雄傳》和《羅摩傳后篇》。這3中劇本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反封建的進步思想,語言優美,感情奔放,風格雄健。其中《羅摩傳后篇》充滿哀婉動人的力量。印度傳統認為薄婆菩提之所以能與迦梨陀娑并肩媲美,主要依靠這部劇本。婆吒?那羅衍(約8世紀)的《結髻記》取材于史詩《摩訶婆羅多》,它再現了俱盧族和般度族大戰的故事。

    從7、8世紀開始,古典梵語戲劇逐漸僵化,走向衰落。主要標志是:①在題材方面,一味依賴兩大史詩和往世書(古印度18部詩體神話、傳說等典籍的通稱),或熱衷表現宮廷艷史;②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因襲固定的模式;③利用戲劇形式寫作敘事詩或圖解宗教和哲學原則。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牟羅利(約9、10世紀)、王頂(約9、10世紀)和訖里瑟?密希羅(11世紀)。牟羅利的《無價的羅摩》取材于史詩《羅摩衍那》。全劇類似一部敘事詩。王頂寫有4部劇本:《兒童羅摩衍那》取材于史詩《羅摩衍那》,實際上是戲劇形式的敘事詩,無法搬上舞臺;《兒童婆羅多》(殘存兩幕)取材于史詩《摩訶婆羅多》;《雕像》和《樟腦球》描寫宮廷艷史。訖里瑟?密希羅的《覺月初升》以抽象概念作為劇中人物,以戲劇形式宣傳毗濕奴教不二論哲學觀點。

    從12世紀左右開始,古典梵語戲劇逐漸失去在印度戲劇領域中的主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印度各地新興的方言戲劇。

    泰米爾語戲劇 在印度各個地方語言戲劇中,泰米爾語戲劇起源最早。古代泰米爾語的"納達迦姆"就是通過歌舞表演形式表現一定故事內容的戲劇。在古代,有不少作品和理論流傳下來,如《薩炎達姆》、《馬帝瓦納爾泰米爾戲劇》、《維拉卡達爾舞劇》、《舞劇論》等。泰米爾語戲劇主要在宗教節日期間在寺廟里上演,而且常常得到當時的泰米爾地區的諸王公的贊助。

    在古代泰米爾地區盛行的民間戲劇主要有4種:①"古拉萬吉"戲。內容多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一部名為《薩拉卡迪拉?普已拉》的古拉萬吉劇本一直流傳至今。②"巴爾路"戲。是一種專門反映農民生活的戲劇。③跛子戲。描寫富農子弟游手好閑,結果傾家蕩產,后來悔過自新的故事,帶有規勸世人改惡從善的道德說教味道。④街頭戲。是一種專門在街頭露天表演的歌舞劇,通常在廟會和節日期間通宵演出。這些泰米爾民間戲劇,鄉土氣息濃厚,帶有娛樂性質,藝術上比較粗獷。

    18~19世紀,泰米爾語詩人對戲劇藝術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他們的劇作多取材于歷史傳說、往世書中關于濕婆大神信徒的事跡以及兩大史詩中的故事。18世紀最優秀的泰米爾戲劇是阿魯納薩拉?格維拉亞爾(1712~1779)的《羅摩戲》和哥巴拉克里什納?巴拉蒂亞爾的《黑天傳說》等。19世紀較有代且性的有迦西?維斯瓦納達?牟達里亞爾的《比蘭瑪?沙馬賈》、《丹巴查利》,阿巴維比萊的《哈利錢德拉》,拉到錢迪拉?格維拉亞爾的《沙恭達羅》、《婆羅多戲》等。這些戲劇多已失傳。

    19世紀以前的泰米爾戲劇作品以詩歌為主,中間插入一些道白臺詞。每一出戲的前面都有一首頌神詩歌,接著由一個丑角登臺致開場白,他是貫串全劇的角色。戲的結尾有一首祝福詩,通常用一種叫作"達路"的曲調演唱。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西方戲劇藝術的影響下,泰米爾戲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891年,孫達拉姆?比萊的詩劇《馬語瑪妮婭》的發表,標志著春游米爾語戲劇文學達到了新的水平。學者蘇利亞?納拉亞納?薩斯特里亞爾在全面研究了泰米爾語和梵語的戲劇以及西方戲劇的基礎上,寫出了《戲劇學》一書,成為現代泰米爾語戲劇文學的指南。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職業的泰米爾劇團。

     泰米爾戲劇先驅桑格拉達斯?斯瓦米格爾(1867~1922)于1914年創建了和平慈善之路劇團,他有豐富的舞臺經驗,能自編自演,常常到各地巡回演出,還培養過許多演員。他的劇作達40種,大都取材于歷史傳說,也有一些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代表作有《阿貝曼尤?孫達麗》、《烈女蘇羅薩娜》、,瓦麗出嫁》和《烈女阿奴蘇那》等。

    被譽為"泰米爾戲劇之父"的桑班達牟達里亞爾(1873~1964)是一位杰出的戲劇家。1891年他在馬德拉斯市組織了蘇庫納劇社,1893年,該劇社上演了他編導的現代劇《普什巴瓦麗》,轟動一時。他一生創作和改編了90多種戲劇,代表作有《兩個朋友》、《賊首》、《魔鬼世界》等。他還將莎士比亞的幾部名劇和迦梨陀娑的幾部劇本翻譯成泰米爾語并搬上舞臺。他受西方戲劇影響較深,對泰米爾語戲劇的形式作了大膽的改革。他的論著有《泰米爾戲劇》,《舞臺生活回憶錄》等。

    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的年代,泰米爾戲劇舞臺上出現了一批宣傳民族革命的進步劇目,如T.P.克里什納薩米?巴瓦拉爾創作的《土布的勝利》和《孟買慢車》、拉?文卡達薩拉姆的《第一聲怒吼》、薩米納達?沙爾瑪的《巴納普拉英雄》。

    印度獨立前后,有些劇作家還創作了一此反對種性壓迫,鞭撻不合理現象,宣傳社會改革的優秀劇目,如B.C.拉邁亞的《車夫之子》和《警察的女兒》,安納杜萊的《淚珠》、《女傭人》和《昏庸的正義之神》,古?薩?克里什納穆爾蒂的《安達曼囚徒》等。此外,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也被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如著名詩人巴拉蒂的長詩《黑公主的詛咒》被改編成詩劇,由優秀演員S.V.沙迦斯拉納瑪姆和他的劇團搬上舞臺。卡爾著的長篇小說《小偷的情人》和《雪山神女的詛咒》由D.K.桑穆迦姆兄弟劇團改編并上演,都受到歡迎。

    20世紀50~60年代,重要的歷史劇作有古?阿拉吉利薩米的《詩王》(1963)、穆?瓦拉達拉簡的《白查依亞帕》(1956)和《依朗哥》;反映現實題材的社會劇有阿基蘭的《甜蜜的生活》(1955)、B.S.拉邁亞的《院長的口頭禪》(1957)以及D.切爾瓦拉祖的《時代交響曲》(1960)等。

    孟加拉語戲劇 孟加拉語地區,在18世紀中葉以前,民間流行"般遮羅"歌舞、"裘姆拉"歌舞、表演大神化身--黑天本事的"亞德拉"歌舞。

    18世紀下半葉,孟加拉地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最初是翻譯英國的劇本,后梵語古典劇本也開始翻譯成孟加拉語并在舞臺演出,接著又盛行改編英國戲劇和梵語戲劇的熱潮,特別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上演,受到歡迎。

    1852年,用孟加拉語寫的約根德爾金德?古伯德的《吉爾蒂樂章》和達拉杰倫?西耿德爾的《妙賢與阿周那》問世,前者是以孟加拉地區的民間故事為基礎的悲劇,后者是取材于《摩訶婆羅多》中英雄阿周那搶親故事的喜劇。19世紀下半葉,孟加拉語中出現了幾個很有影響的劇作家。R.德爾格爾登(1822~1886)于1854年發表他的第一部劇本《貴族門第》,對高等種性的言行不一和多妻制的封建惡習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他1866年發表的《新戲》,寫了一個富有的地主如何寵愛小老婆和小老婆如何虐待大老婆及其孩子,同樣具有諷刺性和批判性。M.M.德特(1824~1873)于1858年創作了優秀的神話劇《多福公主》(或譯《希爾米會塔》),故事取自《摩訶婆羅多》。1859年他又發表了另一重要劇本《難道這就叫文明》,諷刺和鞭撻了那些崇洋媚外的可憐蟲。D.特拉(1829~1874)于1860年發表了他的重要劇本《靛藍園之鏡》,描寫了英國殖民主義者開辦的靛藍種植園中印度工人所遭受的殘酷壓迫和他們的反抗。這部劇本不僅在孟加拉地區,而且在整個印度都算是最早表現了反殖民主義色彩的作品。

    1874年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演劇法",對劇本實行警察檢查制度。許多劇作家更多地轉向寫神話傳說劇和歷史劇。G.考什(1844~1911)是深受人民喜愛的戲劇家,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劇本,而且參加演出,并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劇院。《開放的花朵》被認為是他最成功的劇本,寫的是家庭悲劇。此外,他的重要劇本還有《佛陀傳》、《羅摩的林居生活》、《莫希妮》、《阿育王》和《犧牲》等。R.泰戈爾(1861~1941)既是詩人和小說家,也是戲劇家。他留下了40種戲劇作品,體裁各式各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特別是象征劇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其中主要劇目有《國王》(1910)、《頑固堡壘》(1911)、《郵局》(1911)、《春之循環》(1915)、《摩克多塔拉》(1924)、《紅夾竹桃》(1924)和《紙牌王國》等。對于他的戲劇,只有理解了印度傳統的思想、文化和哲理后才能了解其深刻含義。

   在現代戲劇家中,D.L.拉耶(1863~1913)寫了很多歷史劇。他既熟悉印度梵語古典戲劇的傳統,又了解英國戲劇的特點,在劇作中吸收了各自的長處,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劇作有《伯勒達伯王》、《杜爾迦達斯》、《努爾加汗》、《麥克爾的陷落》、《沙加汗》和《旃陀羅笈多》等。格西珞德?伯勒薩德?維德亞維諾德(1853~1927)也以寫歷史劇為主,目的是喚起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對異民族統治的憎恨,歌頌為了保衛自己民族的榮譽而進行反抗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劇作有《普拉塔巴托特耶》、《阿勒姆吉爾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印度獲得獨立后,孟加拉戲劇舞臺被電影電視所取代,劇本創作、演出活動日趨減少。在新的劇作家中,門默特?拉耶較為有名。

印地語戲劇 在印地語的一些方言地區,從很早的時候起,民間就流行木偶劇和影子戲。從15世紀起,民間還演出"羅摩本事劇"和"黑天本事劇",分別表演有關羅摩和黑天的故事。這種表演形式一直延續到現代。

    印地評議學史上出現的第一部劇本是《羅摩衍那大劇》,創作于1631年(一說是1610年),作者是伯拉納金德?覺杭。也有人認為第一部劇本是15世紀詩人維德亞伯迪創作的《牧童的勝利》。《羅摩衍那大劇》是詩劇,比這部劇本稍晚的有勒庫拉姆?納格爾的《大會篇紀盛》、勒切米拉姆的《黑天》和維西沃納特?辛赫的《羅摩的喜悅》,這3部劇本都取材于兩大史詩和往世書的神話,有愛情題材,也有表現英雄人物勇敢業績的題材,不過缺少戲劇性,主要是各種人物對話體的詩歌。18世紀,詩人德沃德特(1673~1769)寫了詩劇《幻境的騙局》(1755),特點是將抽象概念物化,故事帶有哲理意味。這種手法曾經是梵語戲劇家馬鳴和11世紀的訖里瑟??密希羅采用過的。

    在近代以前,印地語文學中有一些譯自梵語古典戲劇的作品,還有改編兩大史詩和往世書神話故事的作品,其中比較成功的有戈巴勒金德?吉利特爾的《友鄰王》(1841)。

    19世紀下半葉的B.赫里謝金德爾(1850~1885)是印地語近現代戲劇的開拓者。他的劇本更接近現代話劇,情節有發展,有戲劇性的沖突和高潮。有些劇本也曾成功地搬上舞臺。赫里謝金德爾從梵語和孟加拉語翻譯和改編了近10部劇本,創作了9部劇本。1873年,他發表第一部劇本《按吠陀殺生不算殺生》,1875年寫出《信守不渝的國王》,1876和1877年先后發表了代表作《印度慘狀》和《印度母親》。后兩部劇本充滿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思想,目的是喚醒正在沉睡的印度人民。赫里謝金德爾還從事過演出活動,導演迂自己所寫的戲劇。

   20世紀的主要劇作家是J.伯勒薩德(1889~1937)。他創作了12部劇本,主要有《健日王塞健陀笈多》、《旃陀羅笈多王》、《特路沃斯瓦米尼》等。這些都是歷史劇。目的是用古代的英雄人物來激勵當時受英國統治和壓迫的印度人民。另一部劇本《欲望》(1926)采用了梵語古典戲劇傳下來的把抽象概念擬人化的手法。

    U.阿謝格(1910~ )是一個成功的劇作家,他寫了十幾部多幕劇和許多獨幕劇。劇本最大的特色是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第六個兒子》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金錢利害關系。《幽禁》和《飛翔》寫愛情和婚姻問題上的矛盾沖突。《第一條出路》展示了民主思想戰勝封建落后思想,是作者最成功的劇本。阿謝格的獨幕劇也很有影響,《暴風雨到來之前》是代表作。

    烏德耶辛格爾?珀德(1898~1966)的重要劇本有《安巴》、《薩竭羅的勝利》、《魚香女》、《眾友仙人》、《德羅納大師的自我反省》、《馬勇》等,都取材于《摩訶婆羅多》和往世書的神話。此外,勒格謝米?那拉延?米什拉寫了《阿育王》、《托缽僧》、《吉星臨門》。戈溫德?沃勒珀?本德寫了《新郎的花環》、《王冠》、《葡萄女兒》。還有兩位寫獨幕劇的作家拉默古馬爾?沃爾馬和普沃納謝沃爾?伯勒薩德,前者寫的獨幕劇集子有《地王的眼睛》、《綢領帶》、《美麗的米德拉》、《七色》、《大人物》、《燈節》等,后者所寫雖然不多,但他的獨幕劇集《商旅隊》卻很有影響。

    烏爾都語戲劇 烏爾都語戲劇一開始主要受民間戲劇和英國及歐洲戲劇的影響。18世紀末英國殖民當局為了宣傳英國文明和給在印度的英國人提供娛樂的需要,提倡上演英國戲劇,后來在孟買建立了第一家劇場--維多利亞劇院。

    19世紀,名存實亡的穆斯林王朝的一些君主和王公大臣在宮中讓宮女演出歌舞劇,有的甚至還親自扮演角色。其中最突出的是瓦吉德?阿里?沙赫(1822~1887)。有人認為他是烏爾都語最早的戲劇家。不過,一般認為阿瑪納特(1816~1959)奉瓦吉德?阿里?沙赫之命創作的《因陀羅天廷》(1853)才是第一部正式劇本。它描寫綠寶石仙女與人間一個英俊王子的愛情故事。它是首次在舞臺上公演的烏爾都語戲劇。

    當烏爾都語戲劇進一步發展和演出獲得成功以后,印度的一些波斯裔拜火教徒紛紛在孟買、德里和加爾各答等地組織劇團或演出公司,上演烏爾都語戲劇,還聘請專業作家改編和創作劇本,于是英國和歐洲的許多著名劇作、伊斯蘭教的傳說、波斯和阿拉伯的神話傳說、印度的大史詩以及往世書的神話,都被改編成烏爾都語劇本。此外,古典梵語、孟加拉語、印地語、馬拉提語的劇本也被翻譯成烏爾都語。

    20世紀早期代表性的劇作家有阿迦?赫會爾?克什米利(1879~1935)和貝塔布?德赫勒維(?~1945)。前者的重要劇本有《突厥美人》、《女人的愛情》和《白色的血》;后者的重要劇本有《納茲爾遇害》、《英國女人》和《毒蛇》。這些劇本文筆流暢,對話幽默風趣,但是題材尚未脫離舊的傳統。

    這個時期,一些小說家和散文家也寫了一些以現實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劇本,大多是供新聞記者的文學劇本,不適宜搬上舞臺。

    20年代以后,隨著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的開展,一批作家寫出一些政治性的劇本。如夢席?拉姆米會瓦爾、普拉沙德的《獨立》,胡爾希德的《民族叛徒》,克山?昌德?齊巴的《受創傷的旁遮普》,扎法爾?阿里?汗的《日俄戰爭》,哈比布?勒赫曼的《貧困的印度》,瑪依爾?德赫勒維的《章西女王》、《英印政府的巡禮》和《納納先生》等。這個時期,伊姆迪亞茲?阿里?達吉(1900~1970)寫的《安娜爾?格麗》(1922)非常成功。劇本描述宮女與阿克巴大帝之子薩里姆王儲之間的愛情悲劇,主人公的叛逆性格,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迫切愿望。劇本情節緊湊,語言優美通俗,被認為是現代戲劇的里程碑。

    1930年電影開始流行,1936年全印廣播電臺開始播放廣播劇,劇團紛紛解散,烏爾都語的舞臺戲劇從此衰落。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前后,仍有不少作家通過戲劇來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嚴峻問題,依斯麥特?佐格泰依(1915~ )寫了反映分治時期動亂、帶有諷刺色彩的《撒旦》和《土氣排場》,穆罕默德?哈森寫了《彩排》和《競技場》,哈佳?艾森默德?阿巴斯(1914~ )寫了《原子彈與菠蘿》、《永生》、《墻》和《姑娘》。

    當代烏爾都語戲劇題材普遍取自現實社會生活,以短劇和獨幕劇居多。到60年代劇作家轉向電視、電影和廣播的傾向更為突出,也寫出了不少很受歡迎的電影劇本、電視劇和廣播劇。較突出的有巴羅?克德西亞(1935~ )的《饑餓物土地》和《這難道不是瘋子》等。烏爾都語的舞臺劇本創作和演出則一直在走下坡路。

    其他語言的戲劇 除了上述幾個語種外,印度其他地方語言的戲劇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中馬拉提語、古吉拉特語以及馬拉雅拉姆語的戲劇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

    19世紀80年代用馬拉提語翻譯并演出了梵語名劇《沙恭達羅》,譯者是班度倫格?吉爾羅斯格爾,接著他又創作了《激昂公子》和《羅摩失國》兩部劇本,分別取材于兩大史詩。稍后,其他一些劇作家也紛紛用傳統的神話故事進行戲劇創作。高爾哈德伽爾(1871~1934)被認為是新戲劇的創作者,他轉向了社會的現實生活,以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多妻制以及寡婦問題為題材創作劇本,代表作有《英雄的兒子》。格德格里(1885~1919)是20世紀早期最有名的劇作家,他吸收了同時代和稍早的劇作家之長,寫了7部作品。他的《棄絕愛情》寫了不合理的婚姻和寡婦的可悲故事。卡迪爾格爾(1872~1948)是現代戲劇的革新者,被認為是戲劇大師。他寫了10多部劇本,獲得很大聲譽。他的《空竹的伏誅》用大史詩中的故事影射當時的現實,是一部反映民族主義精神的作品,出版后被英國殖民當局沒收。另外還有兩個重要戲劇家瓦門拉沃?覺希(1881~1956)和馬馬?瓦雷卡爾(1894~1965)。前者善于創作富有斗爭精神的戲劇,如《戰鼓》;后者創作了10多部劇本,都是寫政治和社會題材。政治題材的劇本洋溢著民族主義的思想感情,社會題材的作品反映了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弊端,《奴隸》和《罪惡的德行》是他重要的作品。

    古吉拉特語的舞臺演出出現于19世紀下半葉,起初,波斯裔拜火教徒的劇團演出的戲劇吸引了古吉拉特人的注意,逐漸他們自己也成立了劇團,演出了自己創作的劇本,第一部上演的劇目是《幸運的姑娘》。20世紀初,劇作者形成了兩類,一類是專門為了上演創作劇本,文學性不強;另一類劇作家則從事文學性的劇本創作。和舞臺沒有什么關系。以后非商業性的劇院成立,文學性和劇本逐漸繁榮,并且也有了上演的機會。這時的劇本創作既采用了梵語古典戲劇的手法,也吸收了西方戲劇的某些特點。劇作家根海亞拉爾?馬尼格拉爾?孟希(1887~1970)的神話劇《因陀羅的失敗》、《殘印公主》、《眾友仙人》等,社會劇有《青年獨身者》、《苦惱的教授》等。金德爾沃登?默赫達寫了數十種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寫鐵路工人生活的《火車》。其他重要劇作家還有勒門拉爾?德賽(1892~1954),主要劇作有《聯合》、《懷疑的心》;烏木爾瓦利亞善于寫獨幕劇,《魚香女》和《馬拉仙女》是他的兩部主要獨幕劇集;烏馬辛格爾?覺希(1911~ )也是獨幕劇作家,他的獨幕劇集有《受到詛咒》和《烈士》;糾尼拉爾?馬利亞(1922~1968)既寫獨幕劇,也寫多幕劇,以刻畫人物而受到讀者和觀眾的歡迎。

    馬拉雅拉姆語地區喀拉拉邦盛行一種古典舞劇,表現兩大史詩和往世書的神話故事。演員穿著寬大的演出服裝,戴著化妝的假面具進行表演。這種舞劇稱作卡利舞。后來流行到了其他語言地區。馬拉雅拉姆語的戲劇開始于19世紀末,初期受梵語古典戲劇和西方戲劇的影響。早期的劇作家有格西沃?比萊(1867~1913),他的劇本主要有《斯達拉瑪》和《羅陀和黑天》。現代的著名劇作家有潘尼格爾(1895~ ?),他善于寫神話劇,《毗濕摩》、《十首王之妻》就是他的神話劇的代表作。還有勒默納?比萊(1858~1922)、克里希那?比萊(1917~ )。前者善于寫社會劇,主要作品是《古魯比拉?格爾利》;后者善于寫歷史劇,主要作品是,斷瓦頹垣》。此外,蓋尼格爾?伯德瑪納帕?比萊(1898~ )也是有名的劇作家,他的歷史劇《維魯登比德爾沃》充滿民族主義精神。現代年輕劇作家中,納耶爾的《膽量》,杜比爾的《你使我變成共產主義者》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

    印度古代梵語古典戲劇曾盛行了1000年左右,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豐富的戲劇傳統。但是自12世紀左右梵語戲劇衰落后,戲劇這一傳統在各個地方語言文學中并未很好地繼承下來。中間曾有一段很長的時期的空白。除了個別幾個語種曾斷斷續續有少量的戲劇作品問世外,一般都到了18、19世紀近代文學開始后才逐步發展和走向繁榮,而且一般都從翻譯和上演梵語古典名著開始,并進而翻譯和上演西方的特別是英國的戲劇,然后用本地區的語言進行創作。戲劇的創作和演出興盛了一個世紀左右,在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40年代以后,由于廣播、電影、電視的飛快發展,戲劇演出減少,劇本大多成為只供新聞記者的案頭之作。

标签:戲劇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