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建筑設計 >

元明時期社會與建筑設計(2)

作者:未知 來源:設計藝術家網 時間:2005-10-09

 

元大都西城桓土城遺址

元大都新城規劃最有特色之處是以水面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與深層意識有關。

由于宮室采取了環水布置的辦法,而新城的南側又受到舊城的限制,城區大部分面積不得不向北推移。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區和城門口居民結集地帶。其中東城區是衙署、貴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較多,有東市、角市、文籍市、紙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質明顯反映官員的需求。北城區因郭守敬開通通惠河使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沿海子一帶形成繁榮的商業區。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熱鬧,各種歌臺酒館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匯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一應俱全。稍北的鐘樓大街也很熱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樓附近還有一處全城最大的“窮漢市”,應是城市貧民出賣勞力的市場。西城區則有駱駝市、羊市、牛市、馬市、驢騾市,牲口買賣集中于此,居民層次低于東城區。南城區即金中都舊城區,有南城市、蒸餅市、窮漢市,以及新城前三門外關廂地帶的車市、果市、菜市、草市、窮漢市等。由于前三門外是水陸交通的總匯,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城鄉結合部和新舊二城交接處的繁華地區。由此可見,元大都的商市與居民區的分布,既有城市規劃制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對外交通促成的自發因素。

元大都城市建設上的另一個創舉是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鐘樓、鼓樓作為全城的報時機構。中國古代歷來利用里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但在市中心單獨建造鐘樓、鼓樓,上設銅壺滴漏和鼓角報時則尚無先例。

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北京地區,特別是城市生活面臨的一個難題,金中都時期如此,元大都時期也是如此。大都城市用水有四種:一是居民飲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宮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經水渠導入太液池,因水從西方來,故稱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給;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運糧河通惠河。由于地形落差較大,沿河設閘通船,所需水量很大。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難解決,金朝曾引京西的盧溝水(即今永定河)入注漕渠未成,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1230~1310年)改用京北和京西眾多泉水匯集于高梁河,再經海子而注入漕渠,曾一度使江南的糧食與物資直達大都城中,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獎。但由于上游各支流被權勢和寺觀私決堤堰澆灌水田、園圃,使水源日見減少,漕運不暢,朝廷雖然嚴申禁令,也未見效。縱觀金元兩朝百余年的治漕史實,從京城至通州的漕渠用水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

明南京城

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

南京地理條件優越,北倚長江,水源充沛,運輸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里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鐘山龍蟠于東,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從公元3世紀至6世紀曾有六個王朝建都于此,前后達三百余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開始就舊城擴建,并建造宮殿。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皇帝位,南京成為明朝都城。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終于完成了南京作為明帝國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達到百萬。

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皇宮區、駐軍區。后兩者是明初的擴展。環繞這三區修筑了長達33.68公里的磚石城墻。

舊城區位于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沖地帶,居民密集,商業繁榮,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作坊也設置在這里。由于地近皇城,大臣們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區,如徐達宅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鄭和宅在馬府街等。皇帝命令建造的十六處大酒樓則分布在商市匯集的舊城西南一帶。

皇城區設在舊城東側,北枕鐘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舊城緊密相聯,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背山、面水、向陽”的模式,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洼。

明初,南京城內外駐軍約二十萬人,除一部分駐守皇宮和沿江外,大部分軍隊都駐扎在城內西北地區。這里有大片營房、糧倉、庫房和各種軍匠工場,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區。

在上述三地區的中間位置,建有高大的鐘、鼓樓,作為全城報時之所,這顯然是接受了元大都的遺規。

南京的道路系統呈不規則布置,城墻的走向也沿舊城輪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繚繞,皇宮偏于一邊,使全城無明顯中軸線,一反唐、宋、元以來都城格局追求方整、對稱、規則的傳統,創造出山、水、城相融合的美麗城市景觀。

南京的城墻墻基用條石鋪砌,墻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區東、北兩側的城墻全部用磚實砌。南京城33.68公里長的城墻,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制后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制官員、窯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墻沿線共辟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重要的城門設有甕城,其中聚寶門、通濟門、三山門是水陸交通要道,每門都設有三道甕城以加強防衛。當初城墻上建有軍士宿衛用的窩鋪房二百座,雉堞一萬三千余個。現城墻尚存21.35公里,窩鋪無存,雉堞有少數殘留。

明代南京城聚寶門甕城

在這座城墻之外,又修筑了一座長達50余公里的外郭城,把鐘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區都圍入郭內,并辟有外郭門十六座,從而形成保衛明皇宮的四道防御線,即:外郭、都城、皇城、宮城。

明北京城

從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城為止,明朝共有二百二十四年建都于北京。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舊城的基本部分,以后又多次擴建。城市的格局既有很強的繼承性,又有自身的特點。


明代前期北京城平面示意圖

 

标签: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