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建筑設計 >

元明時期社會與建筑設計(8)

作者:未知 來源:設計藝術家網 時間:2005-10-09

 

皖南村鎮中的風水術

徽州屬丘陵地區,村鎮選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環水、面屏,即基址后有山作倚托,中間有水流過,前面有較小的山作為屏障。在平原地帶,水流就代替山脈而成為“龍脈”。如果用風水理論檢驗村鎮的地形有某些缺陷(“不吉”因素),可以用人工開圳塘、筑丘壩、植樹林、造橋梁、建亭閣等方法來加以補救。例如黟縣宏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鄰縣休寧風水師提出須在村中開挖池塘,把溪水積蓄在村內,方可使子孫科甲鼎盛。這個池塘現稱“月塘”,對村內居民的洗濯、防火、美化環境仍起著重要作用。到萬歷年間(1573~1620年)又有人提出還須在村南筑壩開池以蓄更多流水可使子孫逢兇化吉。這個池塘面積較大,現稱“南湖”。其實這種挖塘筑池的水利工程完全是造福于民的舉措,只是倡議者用了神諭式的兇吉觀來獲取居民的支持而已。風水認為水是財富,是“氣”之所依,所以水流的出口處應有“關鎖”,以便留住吉氣、財氣。關鎖的形成,一是靠地形,即村鎮的水口應是山環水繞、曲折有致,猶如門戶;二是靠人工在水口架橋,或適當改造地形。徽州許多村鎮都在水口建橋,而且多數是廊橋(即風雨橋),既達到了風水的要求,又形成為村鎮的交通要道和公共活動場所。例如許村高陽橋,橋的周圍還有牌坊、樓閣、庭園等建筑,形成村頭活動中心。又如棠樾村,它的水口原來僅在西側有一座小山,而東側平坦,無所關攔,明代沿溪流筑了七座土丘,稱這為“七星墩”,土丘雖小,但可借“七星”在人們心理上的作用以加強“關鎖”。

安徽歙縣宏村南湖

安徽歙縣許村高陽樓,系水口廊橋

北京宮殿

現存中國古代最大的建筑群北京宮殿,曾經有二十四個明、清皇帝在其內統治中國達五個世紀之久。宮殿的營建始于永樂十五年(1417年),完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共建房八千三百五十間。其后歷明、清兩朝,宮中建筑物屢有重建、增建,但宮殿的總體規模與布局框架在永樂時代已經奠定,以后的變化只是局部性的。
 

從景山之上向南眺望,紫禁城的主要宮殿位于中軸線上

明初營建這座宮殿是在元朝大內舊宮的基址上進行的。元朝覆滅時,大內舊宮未遭破壞,后來被改成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就將舊宮全部拆除,再按照南京宮殿的模式重建新宮。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北京宮殿。


明代的《北京宮殿圖》

 

标签: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