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宮殿中的“外朝內廷”、“東西六宮”、“三朝五門”、“左文華右武英”、“左祖右社”、人工堆作萬歲山等做法,是仿照明初南京宮殿的模式,連殿宇門闕的名稱都與南京相同。但北京宮殿也有所發展。首先,規模比南京大。目前所遺南京紫禁城基址南北方向深度約比北京紫禁城少200米,南京午門東西方向寬度僅為北京午門的四分之三。其次,離宮、園林有所發展。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只是利用元代遺留的太液池而無所興作,明中期以后,這里的亭臺殿閣不斷興建并擴大開挖太液池,使之成為重要的皇家園林。此外,還把一處習射用的“東苑”建成為山水花木與殿閣交相輝映的離宮,稱為“南內”。最后,又把萬歲山建成離宮區。
建筑北京宮殿只化了四年時間,這么大的建筑群能在短時期內完成,顯然和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技術的優點是分不開的,但也和提前備料有關。早在永樂五年,明成祖就派大臣們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運木料。磚的生產主要依靠山東臨清和江蘇蘇州兩地,其中蘇州生產的鋪地方磚質地細密,堅實耐磨,尺寸可達10厘米×80厘米×80厘米,被稱為“金磚”,由于制作過程復雜,從取土到成磚需要有一年的時間。石料采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是一種稱為“漢白玉”的大理石,色白而質勻。琉璃瓦則在京郊設窯燒制,有黃、綠、藍、黑等色。
木構架建筑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易遭火災,北京宮殿建成后的第二年(1421年),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火被焚,第三年(1422年)乾清宮又被焚。重建后的三大殿又于公元1557年及公元1597年兩次焚毀。在建筑布局上,主殿兩側用斜廊聯結東西廡、三殿之間用穿堂聯結的辦法,又造成一處起火延及一大片的嚴重后果。雖然當時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例如廊廡每隔若干間設一道防火墻,屋面基層內加錫片,后宮各庭院之間用高墻分隔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雷措施及布局上的缺陷,終未能防止火災的發生。
黃琉璃瓦、漢白玉臺基與欄桿、紅墻、青綠色調的彩畫,這是北京宮殿色彩的基調,在藍色天幕籠罩下,格外絢麗璀璨,顯示了皇宮的豪華高貴、與眾不同的氛圍。按照“五行”說,青、白、紅、黑、黃五方位色中的黃色代表中央,是皇帝所在。因此,琉璃瓦以黃色為最高等級。北京宮殿主要建筑用黃琉璃瓦以顯皇威,即源于此。
紫禁城
新建的大內宮殿仍沿舊宮基址的原有軸線布置,但向南移動了0.5公里左右。宮城(紫禁城)面積約73公頃(760米×960米),四面開門,四隅設角樓。全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供處理朝政、舉行典禮、召見大臣、接待賓客等用;內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場所。外朝以中軸線上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為中心(三殿用穿堂聯結),左前(東)方配置文華殿,右前(西)方配置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文華、武英兩殿都是皇帝的別殿(便殿),是皇帝召見臣下和齋居之所。文華殿又是讀書、授課的地方,殿內供有孔子像。武英殿又作為皇后生辰時大臣們的“命婦”在此進賀的場所。內廷的建筑以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為中心(三宮也以穿堂相聯),這是皇帝和皇后的住所。在中宮的東側有東六宮及東房五所,西側有西六宮和西房五所,供妃子和宮女們居住。東西六宮中靠近三宮一側的中間一宮是“貴妃”所居。此外,內廷還有供皇太子和皇子們居住的瑞本宮,祭祖用的奉先殿(內太廟),先朝宮妃養老的仁壽宮,以及管理宮內事務的各種司、局等建筑分布于東外側;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咸安宮和一些佛寺、道觀等建筑則布置在西外側。在紫禁城中軸線的最后部分還有一處小園林——御苑,園中亭榭、樹木、假山的布局接近對稱,缺乏中國傳統園林的意境和情趣,聊備一格而已。靠近西、北二面宮墻的周邊地帶,還有稱為“廊下家”的供應皇室生活必須的各種庫房。
明紫禁城角樓
太廟和社稷壇
在紫禁城前兩側還有二組重要建筑群,東側是太廟,奉祀皇帝歷代祖先,這是皇權世襲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西側是社稷壇,壇上鋪五色土——東青土、南紅土、西白土、北黑土、中黃土。土由各地州府送來,這意味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兩組象征意義極強的建筑是根據傳統的“左祖右社”的形制來布置的。
萬歲山
在紫禁城外的正后方有一座人工堆成的土丘稱為萬歲山,本是大內鎮山,到明朝后期才逐漸建造宮殿、亭閣,周圍遍植果樹,開辟習箭用的射場,成為園林化的離宮別館區。
皇城五門
由奉天殿向南沿中軸線布置有五座門,依次是:
一、奉天門,門屋內設御座,是皇帝每日朝見群臣裁決政務之處。門前庭院兩側東、西廡內是編寫《起居注》和《實錄》之處(前者記錄皇帝生活起居,后者記錄朝廷大事),記載典章制度的《會典》也在這里編寫;
二、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百官上朝在此門前等候,征戰班師時,則在門前舉行獻俘典禮。門的形式是從唐宋的門闕演化而來,在“冂”形平面的高臺上建造木架建筑,下通五個拱券門洞,是一座莊嚴雄偉的城門建筑;
三、端門,也作城門形式,但無實際用途,是禮制上所需的儀門;
四、承天門,形式和端門相同,是皇城的正門,皇帝頒布詔書、最高司法機關秋天判處重囚都在門前舉行;
五、大明門,是皇城的外門,門外就是市區。
按照儒家對禮制的解釋,皇宮有三朝五門,“三朝”是外朝一、內朝二,或稱大朝、常朝、日朝,在明北京宮殿中就體現為外朝三殿。但實際使用上每日朝見主要是在奉天門舉行的,只有元旦和冬至等大朝會、皇帝生日賀禮及大宴會等才在奉天殿舉行。而華蓋、謹身兩殿僅作為召見臣下、賜宴親王、皇帝更衣等用途。
“五門”就是上述從奉天門到大明門延展在1.5公里距離上的五座門。“門”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象征意義于此可見。
明紫禁城午門的南向
明紫禁城午門的北向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致敬!建築大師磯崎新作建筑設計2022-12-30
H Code|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建筑設計2020-05-13
日本建築界最高榮譽 | 2建筑設計2020-04-20
波蘭建築設計師Karina Wic建筑設計2020-04-05